年內,車企自研技術的密集落地再度引發行業對整車廠與供應商協同關系變革的深度思考。
3月29日,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宣布,蔚來旗下行政轎車ET9正式開始交付,其量產搭載自研的車規級5納米高階智駕芯片神璣NX9031和滿血版整車全域操作系統Sky·OS天樞具備對行業開放的能力,如同充換電技術一樣,”我們投了那么多錢建充電網絡,從一開始就是給行業用的。”
在今年的百人會論壇上,理想汽車CEO李想也表示,此前理想汽車正式宣布開源的自研汽車操作系統“理想星環OS”,預計4月底可以看到開源成果。該系統具備適配靈活、性能強勁、成本可控及安全性高等優勢,其開源將為行業提供可復用的技術底座。
隨著越來越多車企在智能駕駛系統、芯片、動力電池等領域展開技術自研,供應商的角色從傳統的“方案交付者”逐步轉向“技術賦能者”。這一轉變并非簡單的角色變化,而是行業競爭加劇之下,車企與供應商之間的協作關系的深層次變革——從單一的“供需合作”升級為“生態共建”,協作深度顯著加強。
盡管車企與供應商還在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但二者協作關系的深度變革與技術協同的持續推進,正在“軟件定義汽車”時代重塑汽車產業的價值分配體系。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現場(圖源:時代周報記者攝)
反客為主?車企要掌握核心競爭力
智能化配置尤其是高階智駕能力,既是新勢力車企打造差異化用戶體驗的核心切入點,也是其構建技術壁壘的關鍵,正成為AI浪潮之下車企競逐的新賽道。
作為汽車行業的智能化先行者,2024年8月,小鵬汽車宣布,其自研的高性能芯片“圖靈”流片成功。據悉,這顆被小鵬汽車稱為“全球首顆AI芯片”的產品專為L4級自動駕駛設計,集成了40核處理器、2個獨立的圖像信號處理器(ISP)以及2個神經網絡處理單元(NPU),支持本地運行最高30B參數的大模型,可同時應用在AI汽車、AI機器人和飛行汽車上。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今年3月舉辦的2024年業績電話會上提到,小鵬汽車會在年內規模量產圖靈芯片。
在自研操作系統的基礎上,自去年起,理想汽車先后全量推送行業首創的端到端+VLM(視覺語言模型)雙系統智能駕駛、車位到車位智能駕駛等功能,并計劃于年內發布下一代自動駕駛架構MindVLA(結合了視覺/語言/動作的多模態大模型)。李想在社交媒體平臺發文稱,MindVLA將空間智能、語言智能和行為智能統一在一個模型里,讓自動駕駛擁有感知、思考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是理想汽車通往L4路上最重要的一步。
當新勢力們在自主創新之路上越行越遠時,傳統車企也加快了技術自研的步伐。
早在2022年,上汽集團就推出了智能車全棧技術解決方案——上汽零束銀河全棧1.0,將分布式電子電氣架構升級為“域集中”架構,重點攻關L2++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OTA。
現如今“銀河”全棧智能車解決方案已迭代至3.0版本,形成了“中央集中式+區域控制”的架構,該版本也將于今年全面上車。據上汽集團介紹,3.0版本方案在推動整車降本的同時,還將支持L3級自動駕駛的落地。
今年2月6日,吉利汽車宣布,其自研的星睿大模型與DeepSeek-R1深度融合。吉利汽車將利用DeepSeek-R1模型對星睿車控FunctionCall大模型、汽車主動交互端側大模型等進行蒸餾訓練,使車輛智能化系統更加精準地理解用戶的模糊意圖。
東風旗下的嵐圖車型在智能化領域采取自研和合作互補的形式,在三電方面進行自研,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技術上與華為進行合作。另外,比亞迪、長城汽車、廣汽集團等車企還在電機電控、智能電四驅、固態電池等領域實現了階段性突破。
見招拆招?供應商拆分多元合作模式
車企自研潮席卷之下,其與供應商的合作模式也得到了重塑。供應商在專研技術的同時,更注重與車企的深度協同,從單一技術提供者轉變為場景化解決方案的共創者。
黑芝麻智能CMO楊宇欣在今年百人會論壇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產業越成熟,產業鏈內部的分工就越清晰。黑芝麻智能雖定位為芯片供應商,但公司在提供芯片、工具鏈、算法及全棧解決方案的同時,亦希望充分發揮芯片能力、完善底層軟件和工具鏈以賦能車企,讓車企有足夠空間基于芯片做自研算法(尤其是高階算法)差異化。
在他看來,車企和供應商的協作模式會向消費電子行業看齊,即芯片公司提供基礎平臺、終端廠商基于平臺打造差異化體驗。
卓馭科技AI首席技術官陳曉智也提及,卓馭科技堅持靈活多元的合作模式,可在硬件、軟件、算法等全技術棧層面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例如,其既能夠向需求方交付包含軟硬件在內的一套完整的交鑰匙方案,也可支持客戶自主采購或研發硬件平臺,其僅提供軟件算法核心模塊;針對具備自研能力的客戶,卓馭科技還可通過工具鏈賦能或部分算法授權的方式,實現技術協同。
關于行業普遍關注的自研趨勢,陳曉智認為,未來不同車企的自研比重將取決于其產品迭代能力,以及該項能力能否在智能化競爭中為其建立可持續優勢。
在硬件核心部件領域同樣呈現技術專業化分工趨勢的背景下,作為國內頭部激光雷達供應商,速騰聚創CEO邱純潮指出,激光雷達行業的競爭本質已演變為芯片技術能力的比拼,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能否基于成熟技術平臺,針對不同行業應用場景進行定制化開發,以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
他強調,當前行業不應局限于汽車領域的單一視角,而需從更廣闊的應用場景出發,評估自主研發的必要性:若產品利潤空間充足且具備規模化量產條件,企業可選擇自研路徑;反之,若缺乏規模效應與經濟效益,依托外部成熟技術方案反而是更優選擇。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522284.html“乙方”變“戰友”:車企自研潮下,供應商如何逆轉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