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北京現代計劃分2批次優化約30%的員工。9月30日,北京現代內部人士回應稱:“北京現代將要裁員30%的消息不屬實,更沒有所謂一批、二批之說。”
根據該人士的說法,北京現代正在進行新能源產品的開發,提升出口業務。根據改革轉型所需專業化人才的需要,公司每年都進行青年人才引進補充,2024年目標引進超100名優秀青年人才,招聘工作還在進行中。
因在華市場份額收縮,年內,合資品牌通過大規模人員調整“降本增效”的消息不絕于耳,上汽通用、東風本田都曾被曝出類似傳聞。這也直觀反映出,部分合資品牌的生存現狀并不樂觀。
圖源:北京現代官方微博
轉型慢了,光環淡了
合資品牌在國內曾有過一段時間的高光。
北京現代創建于2002年,由韓國現代汽車集團和北汽集團各出資50%成立;旗下車型憑借高性價比、節油等優勢搶占市場,2013-2016年在華銷量一度超百萬。
隨著銷售規模的提升,北京現代開始投資擴產,在北京順義3家工廠的基礎上,先后在河北滄州和重慶建設了2個新工廠,5家工廠的總產能達到165萬輛。根據品牌方公布的數據,河北滄州工廠于2016年10月投產時,北京現代已累計銷售新車超800萬輛,一時間風頭無兩。
然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崛起,以燃油車為主銷產品的北京現代在銷售端遭遇滑鐵盧。
2017年,北京現代在華銷量同比驟降超三成,跌破80萬輛,并于2018年起逐年下滑。至2023年,盡管其銷量時隔多年出現2.8%的同比回升,但體量僅在25.7萬輛,不及比亞迪同年銷量的十分之一。
今年以來,北京現代的市場聲量繼續下滑。據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北京現代總銷量為11.4萬輛,同比下滑超20%,8月銷量更是跌至萬輛之下,半數由起售價不足10萬元的伊蘭特貢獻。
市場冷暖傳遞至產線。曾經大舉擴張的產能如今已成為負擔。
為降低公司經營成本、回收資金,2021年,北京現代將旗下已經接近停擺的北京順義第一工廠出讓給輛理想汽車。據每日經濟新聞、澎湃新聞等媒體報道,理想汽車北京順義工廠總投資約為60億元,依托原北京現代第一工廠廠房及土地資源,打造數字化、柔性化智能制造工廠,開展整車、核心零部件、自動駕駛等關鍵技術研發。
2023年6月,現代汽車集團CEO張在勛在首爾舉行的投資者關系活動上透露,集團將再關閉1家在華工廠,并將出售2家在華工廠。同年12月,重慶工廠就出現在了北京產權交易所網站上,轉讓價格為36.84億元。
直到2024年初,重慶工廠才迎來了它的新主人。彼時其已四度降價,最終重慶兩江新區魚復工業園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以16.2億元的價格將其收入囊中,成交價不足去年首次掛牌價的一半。
折戟國內市場,轉向海外市場
品牌銷量不振,經銷商處境艱難。
據時代周報8月8日報道,一封網傳函件內容顯示,湖南9家北京現代4S經銷商聯合署名,稱因經營壓力巨大,暫停向北京現代提車、并拒絕接受后者自動配送的車輛。有2家經銷商負責人向記者證明了函件的真實性。
此前有經銷商集團銷售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當車企在市場端遭遇銷售壓力時,會將經銷商作為其庫存蓄水池,但這也直接導致經銷商資金鏈承壓。
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8月,主流合資品牌在國內的整體市場份額降至28.8%;具體來看,其在燃油車市場占據48.5%的市場份額,但在新能源市場僅占4.5%。
在華遭遇銷量困局后,北京現代也在積極調整發展戰略。
當德系合資品牌寶馬、大眾喊出“在中國為中國”的口號時,韓資背景的北京現代卻“反其道而行之”,將目光轉向海外。
今年4月,北京現代發布了“在中國為全球”的戰略。
成都車展期間,北京現代總經理吳周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北京現代重點開發了菲律賓、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和市場,并取得了初步成功。未來,北京現代還計劃將出口業務進一步擴大到非洲、中東、中亞等地區,成為現代汽車全球出口的重要基地。品牌全球化知名度正是其優勢所在。
根據官方數據,今年上半年,北京現代出口銷量同比增長200%至13182輛。另據相關負責人透露,北京現代還將在穩定現有車型的基礎上,增加伊蘭特和沐颯等車型的出口,進一步擴大出口國家和地區,預計全年出口銷量將達到4.4萬輛,帶動產值超50億元。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521917.html北京現代否認分批裁員,國內銷量遇困境,轉型做“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