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13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對南朝鮮軍隊作戰的正面戰場取得壓制效果后,20兵團68軍203師果斷派出了精銳部隊,向敵軍的縱深深入。
他們的目標,正是敵軍引以為傲的白虎團。
次日下午,志愿軍戰士一路過關斬將,悄悄摸到了白虎團團部,趁其開會之際,一舉全殲白虎團高層干部,搗毀其指揮系統,并繳獲了白虎團團旗。
此次戰斗正是朝鮮戰爭最后一場戰役——金城戰役中的一幕。
隨著朝鮮戰爭進入到后期,停戰的呼聲越來越高,然而南朝鮮領導人李承晚卻使詐破壞和平,最終招致了志愿軍的毀滅性打擊。
李承晚
李承晚耍詐,再度挑起事端1952年11月,艾森豪威爾成功當選美國第34任總統。
上任之初,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朝鮮戰爭的存在價值進行重新評估。
五角大樓模擬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與中朝聯軍之間的對抗,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聯合國軍戰敗的可能性遠遠超過取勝。
五角大樓列出了以下幾點理由:
一、聯合國軍已經沒有計劃中的增援兵力可以馳援朝鮮戰場;
二、蘇聯在一旁始終虎視眈眈,并已經有支援中朝的跡象;
三、中國方面的后勤補給問題得到了解決,具備與聯合國軍展開持久戰的條件。
基于這些因素考量,艾森豪威爾正式向朝鮮前線提出了休戰的命令。
實際上,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不容樂觀的形勢,早在中國志愿軍踏入朝鮮半島的那一刻便出現了。
聯合國軍指揮官麥克阿瑟、李奇微等人深知這場戰爭的艱難,因此從1951年7月10日開始,聯合國軍與中朝代表便在開城進行了第一次停戰談判。
只不過兩邊在朝鮮半島的獨立問題上,遲遲無法達成一致,導致雙方一直打打停停,戰火不斷。
在談判桌上,兩方代表更是唇槍舌劍,你來我往。
時間來到1953年夏天,朝鮮半島的槍聲基本停息。
在中美兩國的主導下,朝鮮戰爭的停戰談判漸入佳境,雙方簽訂了一系列協議,戰爭似乎就要宣告結束。
6月8日,各方代表對戰俘遣返問題達成一致,在《中立國遣返委員會的職權范圍》協議中簽了字,持續了3年之久的朝鮮戰爭即將落下帷幕。
只是,這份協議雖然得到了絕大多數戰爭參與國的支持,但仍有一方勢力對此不滿,那就是南朝鮮。
在南朝鮮的計劃中,戰爭應該持續到北朝鮮政府徹底臣服在自己的腳下。
現如今北朝鮮仍然占據北方,一旦聯合國軍撤出朝鮮半島,北朝鮮是否會對自己發難尚未可知。
因此,南朝鮮總統李承晚對這項協議表示了強烈的抵制。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為了讓李承晚簽署協議,先后兩次對其進行游說。
李承晚囂張地回復道:“要想讓我同意在停戰協議上簽字,必須滿足四個要求。”
分別是:一、北朝鮮取消軍隊編制;二、中國軍隊徹底離開朝鮮半島;三、南朝鮮在聯合國中必須具備一定話語權;四、關于朝鮮問題的一切國際會議,南朝鮮都有參與資格。
這四條要求別說中朝雙方不會同意,即使是美國人都覺得非常過分,最后李承晚自然是沒有得到美國的保證。
迫于美國的壓力,李承晚于6月8日還是在戰俘安排問題協議上簽了字。
協議中清楚地寫明:未直接遣返的戰俘,將于停戰生效后60天內,交給中立國遣返委員會看管。
90天后尚未被遣返的戰俘,將會交由委員會協商解決,120天尚未遣返,且未作出會議處理的戰俘,恢復平民身份。
然而在協議簽署僅僅10天之后,李承晚便單方面撕毀了協議。
6月17日夜間,李承晚以就地釋放為名義,突然間對滄山、尚武臺、釜山、馬山地區的四個戰俘營進行了解禁。
緊接著,李承晚又自導自演般的將共計2.7萬名北朝鮮戰俘盡數囚禁,其中包括50名志愿軍戰士。
隨后,李承晚把其中身強力壯者編入了南朝鮮軍隊中。
面對國際社會的質疑,李承晚表示堅決反對停戰協議的簽訂,南朝鮮要單獨戰斗下去。
李承晚這么做,就是要激化聯合國軍與中朝之間的矛盾,妄圖逼迫雙方再次投入到戰爭中來。
李承晚的所作所為,不光讓聯合國軍震驚,甚至引來了全世界各國的聲討。
丘吉爾直言:“英方政府強烈譴責這種背叛行為?!?/strong>
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是一件令人感到遺憾且錯誤的決定?!?/strong>
面對李承晚的叫囂,彭德懷元帥與金日成共同向美方發了一封公函:
“請問南朝鮮政府是否還處于聯合國方面的控制中?朝鮮戰爭停戰協議的范圍究竟是否將南朝鮮包括在內?”
對此,克拉克回函說:“李承晚政府的言論與行為與聯合國方面無關?!?span style="display:none">0gx驛資訊
這時候的聯合國軍已經被李承晚氣翻天,不少人直言:“就讓中國軍隊教訓一下李承晚政府吧!”
而很快,志愿軍對南朝鮮軍隊的“教訓”便提上了日程,奉命指揮對南朝鮮作戰的司令員,便是新上任的20兵團司令員——楊勇將軍。
楊勇將軍
第三只“羊”奔赴朝鮮戰場1953年4月1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聽取了朝鮮戰場傳回來的戰報。
面對膠著的談判與戰場形勢,毛主席大手一揮命令道:“把第三只‘羊’也送過去吧,這下子美國佬就徹底認輸了。”
毛主席口中的“第三只羊”指的正是開國上將楊勇將軍,另外兩只“羊”是同為開國將軍的楊得志、楊成武。
三人都是紅軍出身的老戰士,早在長征時期,他們便是并肩作戰的好戰友、好兄弟。
紅軍時期,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共產黨率領的紅軍隊伍進行了戰略性撤退。
彼時,三羊中的大哥楊得志時任紅一團團長,老二楊勇任紅十團政委,小弟楊成武則是紅四團的政委。
強渡大渡河、突破烏江天險、飛奪瀘定橋,均有這幾個單位的身影,那時候三人雖不見面,但早已是同生共死的老戰友。
抗日戰爭時期,三楊均在八路軍115師旗下效力,楊得志是685團團長,楊勇為686團副團長,楊成武是獨立團團長。
平型關戰斗中,115師一馬當先,三位團長率領麾下戰士在各自的戰場上浴血廝殺。
楊得志的685團在辛莊-李莊一帶打響了戰役;戰斗最激烈的老爺廟地段,是楊勇在率領部下戰斗;當日軍企圖從驛馬嶺地區趕來增援時,楊成武對敵軍進行了阻擊。
平型關大捷后,三楊的名號徹底打響,軍中也有了“三羊開泰”的叫法。
隨后,楊得志率部在冀魯豫交界處創建根據地,楊勇在魯西地區盤踞,楊成武則是跟隨聶榮臻元帥開辟了晉察冀根據地。
因為楊得志與楊勇轄區臨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雙方都是互相配合、互做掩護,在抗日戰場上一起奮戰。
1941年7月,冀魯豫軍區成立,原先的根據地被撤銷,楊得志與楊勇成為了新軍區的正副司令員,二人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
解放戰爭時期,經歷了二十年革命戰爭洗禮的三位老兵,都已經成長為了手握一方重兵的兵團司令員。
楊得志是19兵團司令,在一野直屬彭老總麾下;楊勇是二野5兵團的司令員,在劉鄧二人的帶領下肩負著解放大西南的重任;楊成武成為了20兵團司令員,鎮守華北地區。
朝鮮戰爭爆發后,楊得志最先被派往戰場,緊接著便是楊成武,雖然楊勇同樣提交了奔赴戰場的申請,但奈何戰場上將領足夠,楊勇的申請便一直沒有通過。
直到戰爭尾聲,毛主席以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簽署了一項任命:調任楊勇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兵團司令員。
毛主席下達這項任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楊成武的身體出現了問題,亟需回國接受治療。
原本楊勇以為自己會白來一趟,還在為沒能跟美國佬過過招而感到遺憾,沒想到李承晚關鍵時刻鬧出了幺蛾子,給了楊勇一個實現心愿的機會。
當李承晚使詐,欲再度挑起戰爭的消息傳出后,彭老總立刻召集了各兵團司令員。
彭老總意味深長的對眾人說道:“主席說過,我們是愛好和平的,但是如果敵人一天不放棄他那侵略的陰謀,我們的決心就要一直戰斗下去。他們愿意打,我們就奉陪!”
“老總放心!我們一定完成任務!”楊勇拍著胸脯保證道。
6月19日晚間,一封由彭老總親自擬定的電報發往了北京。
電報的大致意思正是彭老總與諸位將軍們商討后的戰略意見:建議推遲簽訂停戰協議時間,我軍可再殲李承晚部15000人,予以沉重打擊。
兩日后,毛主席回電指示:“再殲滅敵軍萬余人,極為必要!”
至此,朝鮮戰爭最后一場戰事正式進入戰役準備階段。
為保證此次戰役能夠在短時間內呈現出降維打擊的戰略效果,彭老總自接到毛主席電令的那一刻,便讓各兵團展開了戰斗部署。
彼時,楊勇帶領的志愿軍20兵團處于戰場正面,與金城以南廣大區域的敵軍形成對峙。
在20兵團的對面,是南朝鮮首都師、第3、第6、第8四個師的兵力,并呈現向38線以北突出態勢。
志愿軍
在朝鮮戰爭前兩次戰役中,這四個師都與志愿軍交過手,均以慘敗灰溜溜的暫時退出了戰場。
其防御體系和作戰風格早已被志愿軍摸透,金城地區的防御工事、縱深陣地也在我軍的掌握之中。
據此,彭德懷元帥果斷作出戰斗部署:
第20兵團在正面戰場展開對南韓軍隊的進攻,第9兵團和第19兵團在側翼為第20兵團掠陣。
戰斗一旦開始,務必要以雷霆之勢徹底擊垮敵軍,為后續停戰協議的簽訂創造有利條件。
接到作戰命令后,楊勇第一時間便冒著危險,驅車趕到前線陣地,對現場進行了實地勘察。
回去后,楊勇在20兵團內部召開了作戰會議,對金城戰役做了詳細的戰斗部署。
“以北漢江西岸地區作為主要戰場,對敵軍4個師主力予以打擊,在攻取轎巖山、金城以北地區后,盡快建立防線,防止敵后續部隊的反撲,最后力爭將南朝鮮向北突出態勢抹平,將38線徹底拉平?!?span style="display:none">0gx驛資訊
7月6日,20兵團作戰方案上報給了志愿軍總部和中央軍委,并于下午四時得到了批準。
7月13日夜間10點,隨著楊勇的一聲令下,志愿軍共計1000門火炮同時開火,雨點般的炮彈落向了南朝鮮軍隊陣地。
在短短20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志愿軍共發射炮彈1900噸,敵軍主要防守地段30%得到地面工事、超過80%的障礙物被摧毀。
一時間,敵軍陣地炮火連天、硝煙彌漫,南朝鮮軍隊被打得丟盔棄甲。
楊勇之所以會選擇先以炮擊的方式開始這場戰役,就是想要在氣勢上,狠狠地震懾住李承晚和南朝鮮軍隊。
一輪炮擊后,20兵團在友軍的配合下,向敵軍長達25公里的戰斗防線展開了全面進攻。
短短一個小時,敵軍防線便被全面突破。
16日,20兵團按照計劃控制了北漢江大部分陣地,南朝鮮4個師主力被盡數消滅。
這時候,楊勇果斷命令部隊轉攻為守,準備迎接敵軍反撲。
當天,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親臨前線,決定奪回失地,戰事發展到如此態勢,美方不得不介入。
但是在聯合國軍7個師的反攻下,我軍僅僅丟掉了白巖山地區一塊陣地,還是志愿軍因為汛期到了,背水無法長時間堅守主動放棄的。
27日,隨著朝鮮戰爭停戰協議的簽訂,正式宣告了金城戰役的結束。
在此次戰斗中,志愿軍重創南朝鮮主力軍隊,斃傷俘敵5.3萬人,李承晚徹底失去了與中朝叫板的資格。
同時,也正是志愿軍在此次戰斗中表現出來的“不怕打仗、悍不畏死”的戰斗精神,徹底讓美國佬失去了在朝鮮戰場戰斗下去的欲望,從而促成了戰爭的結束。
事實證明,三只“羊”的確是戰力非凡,“三羊開泰”的叫法不無道理。
朝鮮戰爭結束后,楊勇負責暫留朝鮮,處理接下來的一應戰爭殘留問題,直到1958年10月才回到國內。
參考資料[1]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揭秘:毛澤東決策抗美援朝出兵與撤軍的臺前幕后》
[2]《揚子晚報》,《楊勇將軍揚威朝鮮半島》
[3]《百年潮》,《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三楊”》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521473.html1953年李承晚使詐,毛主席 再送一個 羊 到朝鮮,就徹底認輸了(1953年李承晚使詐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