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隱藏式門把手常被吐槽“看不見、摸不著、打不開”,如今將退出汽車市場。
9月24日,工信部官網發布《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對車門把手的技術要求與試驗方法作出詳細規定,并明確要求:每個車門都必須配備帶有機械釋放功能的車門外把手,并為其預留明確的操作空間。
《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特別提到,為應對電動隱藏式車門把手新技術、新安全需求,進一步規范和提升車門把手安全性,筑牢汽車安全底線,組織開展了門把手標準的制定工作。
這意味著,已廣泛流行的“全隱藏式”門把手設計將走向終結。從一度被追捧為智能符號、美感標志,到如今出清市場,“全隱藏式”門把手的這一遭遇轉變折射出設計演進與安全底線的深層博弈。
時代周報記者AI制圖
太陽底下無新事,隱藏式門把手也是如此。早在1950年代,它就已被應用于賽車。在分秒必爭的賽道,降低風阻、優化空氣動力學性能至關重要,隱藏式門把手正是出于對賽車性能的極致追求。
在汽車電動化時代,部分車企將這一設計包裝為“續航助手”。實際上,它對續航的幫助微乎其微。當功能價值薄弱時,符號意義卻被放大——汽車全隱藏式門把手更多在于塑造科技感與身份認同。
特斯拉Model S首次采用彈出式門把手設計,被升華為智能汽車的視覺符號。獨特的“迎賓”儀式感,使門把手從功能部件轉變為身份標識,逐漸演變為新能源車型的標志性設計語言。
然而,安全隱患也逐漸顯露。在極端事故場景下,全隱藏式門把手可能帶來致命風險。一旦車輛發生嚴重碰撞導致斷電,門把手無法自動彈出,這將直接影響救援效率。
2021年,美國一輛新能源汽車撞樹起火,隱藏式門把手未能彈出被視為延誤救援的關鍵因素。類似情況在國內也有發生:2023年青島一起事故中,救援人員耗時三分鐘才撬開隱藏式門把手的裝飾蓋。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統計顯示,自2020年以來,因門把手問題導致救援延誤的事故報告增加了3倍,其中90%涉及隱藏式設計。中保研碰撞測試顯示,配備電子門把手的車型在側面碰撞后,車門彈出成功率僅為67%,遠低于機械門把手的98%。
數據背后是真實的救援困境。隱藏式門把手在碰撞后可能因斷電、變形而失效,延誤救援。強制要求機械把手就是為了以最簡單、最可靠的方式為安全兜底。
汽車史不缺“為安全讓路”的設計革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夸張的金屬保險杠曾是汽車“美感”的標志,如“夢露之車”雪佛蘭Bel Air。后續出于對行人保護的考慮,各國監管逐步要求保險杠與車身集成,并采用吸能材料。
所有背離安全的美感狂歡,終將被理性召回。優秀的設計理應守住安全底線,再實現美學突破。
《征求意見稿》對車門內把手提出明確要求,強調必須配備易于識別的機械釋放裝置。即便是“電動車門”,也需保留機械把手作為安全冗余。
這在航空領域早已成為鐵律。民航客機即使裝備最先進的電傳飛控系統,仍會保留部分機械或液壓操控裝置。一旦電子系統失效,飛行員可通過機械連接繼續操控飛機,確保極端情況下的安全運行。
汽車的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機械門把手不依賴復雜電路與傳感器,是一種簡單、可靠的物理備份。保留機械功能并不意味放棄創新,反而可能催生更成熟的設計創新。
從更深層次看,這種設計思路的轉變反映了產業發展的必然規律。新技術歷經野蠻生長,終將回歸安全、可靠等本質需求。真正有生命力的設計,恰恰誕生在安全與美學的平衡點上。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522412.html看上去很美,用起來很難!汽車全隱藏式門把手終于要被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