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3日,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賓夕法尼亞州巴特勒舉行的競選集會上遭遇槍擊刺殺。
當地檢察官表示,槍手當時距離特朗普約180米至275米,從集會會場旁邊的一棟樓上用AR式步槍發射了多達8發子彈。
據現場聯邦調查局調查人員證實,初步認定策劃刺殺特朗普的嫌疑人為20歲的托馬斯·馬修·克魯克斯(Thomas Matthew Crooks),一名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共和黨人,其具體動機還正在調查中。
而遭遇刺殺的特朗普,已經被他的支持者們視為不可戰勝的英雄。
在被擊中后,現年78歲的他僅用了一分15秒左右就穩定了心神,起身舉起了拳頭,向人群高喊“戰斗,戰斗”。
特朗普遇刺后的現場一片狼藉。(圖源:社交媒體)
特朗普在槍擊事件中右耳受到輕傷,隨后立即在安保人員前往醫院處理傷口。據半島電視臺報道,遇刺僅3小時后,特朗普就已經乘坐飛機降落在新澤西州紐瓦克自由國際機場,預計將前往他在附近的一家高爾夫俱樂部休息。
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遭遇刺殺,算上這次,特朗普自2016年成為總統候選人以來,已經遭遇了四次刺殺。
特朗普宣揚的陰謀論和身份政治,正化為一只政治暴力的“回旋鏢”,打回他自己身上。
遭遇刺殺事件最多的美國前總統
在特朗普上任之前,美國歷史上有九任總統遭遇到刺殺,分別是杰斐遜、林肯、加菲爾德、麥金萊、羅斯福、杜魯門、肯尼迪、福特、里根,其中四位當場殞命。若加上總統候選人遭遇的刺殺事件,則總共超過12起。
由于政治極化以及安保措施、調查手段的升級,特朗普在2016年成為總統候選人后,就遭遇了至少四起刺殺企圖,刺殺者分別來自三個不同的國家。特朗普已經成為遭遇刺殺事件最多的美國前總統。
早在2016年6月16日,特朗普還是總統候選人時,一位英國公民邁克爾·史蒂文·桑福德就試圖在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的特朗普集會上搶奪警察的槍,對他進行刺殺。
英國公民桑福德被逮捕。(圖源:社交媒體)
被捕后,桑福德被判處十二個月零一天的監禁,但在十一個月后被釋放并被驅逐回英國。
特朗普正式當選美國總統后,2017年9月6日,北達科他州的42歲男子格雷戈里·李·萊因岡,企圖在特朗普訪問曼丹市時對他進行刺殺。
萊因岡從煉油廠偷了一輛叉車,計劃沖向總統車隊中的總統專車。但他在計劃的第一步就失敗了,叉車在煉油廠內卡住后萊因岡只能徒步逃跑,最終被警察逮捕。在拘留所接受訊問時,他承認了自己意圖謀殺總統,令警方大吃一驚,當時后者一度懷疑他只是個單純的偷車賊。
因為意圖刺殺總統,萊因岡被判處20年監禁,遠超過偷車未遂的刑罰。
2017年11月,一名隸屬于極端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的男子,因涉嫌在東盟外交峰會期間刺殺特朗普而被菲律賓國家警察逮捕。
當年,特朗普實行的“禁穆令”引發了大批伊斯蘭國家的眾怒,他上任后對伊斯蘭國活動區域的不斷轟炸,也令該組織對特朗普恨之入骨。
在事發一年后,描述此次事件的官方紀錄片中顯示,美國聯邦特勤局是在特朗普的飛機降落前,就發現一名男子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襲擊預告,因此得以迅速逮捕了這名恐怖分子。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美國的《2012前總統保護法》,自1997年1月1日之后當選的美國總統及其配偶可以終生享受美國聯邦特勤局的終身保護,特朗普從2016年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至今,都享有該組織特工的保護。
用肉身保護特朗普的安保人員。(圖源:社交媒體)
但特朗普并不完全信任這些人,尤其是在卸任總統后,他多次質疑現任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后派給自己的特勤局特工,擔心這些安保人員可能并不會盡心盡力地保護他。
為了進一步提高安保措施,特朗普還招募了多名退休FBI(美國聯邦調查局)特工、退休特勤局特工以及退休警察,組成了自己私人的安保隊伍。
政治暴力愈演愈烈
作為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美國倡導多元文化和自由,允許持槍也是該國認為可以保護公民免受暴政威脅的重要權利之一。
但不同群體間的差異有時也會極化,變為尖銳對立的矛盾,甚至催生針對政治人物的暴力行為。
那些試圖刺殺美國總統的人,并非都與受害者有著強烈的個人恩怨。他們只是將美國總統當成一個使他生活不幸的罪魁禍首,并將刺殺行為當作是對社會、對公權力的抗爭和報復。
20世紀60、70年代,受到民權運動和反對越南戰爭思潮的推動,美國曾有一段政治暴力頻繁的時期。
從1963年肯尼迪遇刺開始,隨后就發生了多起針對政治人物的刺殺事件,包括1965年黑人民權領袖馬爾科姆遇刺,1968年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總統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先后遇刺等。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斯頓曾在回顧20世紀60年代時寫到:“那是美國內戰以來最長和最分裂的十年”。
華盛頓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政治沖突和極端主義的雷切爾·克萊因菲爾德表示,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的政治暴力更多是由左翼激進分子實施的,主要集中在破壞政府建筑等財產上。爆炸事件也很多,但通常發生在夜間,或者在預告后發生,目的不是殺人,而是影響當權者的決定。
到了90年代,美國國內的政治暴力則主要來自右翼激進分子和白人至上主義者。
而如今,路透社報道稱,美國的政治暴力水平已經達到1970年代來以來最嚴重水平。
2021年的國會山騷亂可能只是一個開始。(圖源:社交媒體)
最典型的體現就是,政治暴力的對象已經從總統級別的高級政客,擴大到了議員、甚至是政見不同的普通鄰里。
當克里斯汀·金的丈夫頭部中了三槍倒在自家院子里時,911接線員問她是否知道是誰殺了她的丈夫,或者為什么殺他?
金抽泣著道出槍手是她的鄰居,奧斯汀·康布斯。這個男人來過她家四次,以為他的丈夫是民主黨人。
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市米德爾伯里學院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反恐研究中心主任馬特·克里納表示,“特朗普在2016年扮演的角色,正是邊緣陰謀論主流化的真正催化劑”。
特朗普被安保人員保護著前往醫院。(圖源:社交媒體)
隨著政治極化越來越激進,不滿的公民更有可能相信“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暴力”。
美國相關研究機構在2023年8月份的一項調查發現,13%的民主黨人和33%的共和黨人認為,“真正的美國愛國者可能不得不訴諸暴力來拯救國家”。
2023年底,CNN審查了十年來500多起在聯邦法院起訴的人身威脅案件,有41%是出于政治動機。特朗普任期內,針對公職人員出于政治動機的威脅增加了178%,與墮胎或警察暴力等政治話題相關的威脅也比奧巴馬第二任期增加了300%以上。
據CNN報道,7月13日特朗普遇刺后,一名目擊到遇襲過程及兇手的特朗普支持者約瑟夫·梅恩表示,人們被憤怒吞噬了。
梅恩指出,“政治不應該是一場零和游戲,有人贏得一切,有人失去一切”。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68863.html特朗普第四次遇襲,美國政治暴力何以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