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信息顯示,近日,賽力斯汽車有限公司(下稱“賽力斯汽車”)發生工商變更,注冊資本由49.6億元增至99.6億元,增資50億元。賽力斯汽車是賽力斯旗下全資子公司,注冊于2012年9月,經營范圍為研發、生產、銷售新能源汽車及其零部件等,主要負責集團旗下整車業務。
根據賽力斯(601127.SH)此前公告,增資的目的是為增強賽力斯汽車的資本實力,滿足其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需要,資金來源則是集團自有資金。
圖源:AITO汽車官方微博
增資、入股引望、收購問界商標、入手超級工廠、成立汽車銷售公司......自上半年實現扭虧以來,賽力斯方面展現出了更強的野心,在與華為加深合作的同時,也在尋找自己的路。8月下旬,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曾公開表示,力爭三年實現問界年產銷百萬量級目標。
品牌獨立還是深化合作?
近兩個月,賽力斯動作頻頻。
8月,其先以115億元的對價購買華為持有的引望10%股權,再斥資25億元從華為方面受讓問界系列商標。
進入9月,賽力斯于9月13日宣布擬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作價81.64億元購買龍盛新能源100%股權,以獲取龍盛新能源持有的、用于生產問界系列車型的超級工廠。而此前,其主要通過租賃獲得該工廠使用權。9月24日,賽力斯在無錫成立汽車銷售公司,注冊資本300萬。
賽力斯的一系列動作也引發了外界對于其是否要獨立發展的討論。盡管賽力斯和華為方面均表示雙方的合作仍在加深,但業內的議論之聲并未就此消弭。
以轉讓商標事件為例。根據官方說法,這一動作是為了“進一步深化雙方合作關系,助力賽力斯汽車把AITO問界打造為世界級新豪華汽車領先品牌”,然而市場上卻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解讀。一說,受讓商標有助于賽力斯汽車擺脫“代工廠”的標簽,增強其品牌影響力,規避潛在法律風險,便于整合品牌資源;另一說,華為準備在問界品牌的經營上“退居二線”,讓賽力斯方面采取主動權。
實際上,品牌獨立與深化合作并不矛盾。其背后邏輯在于,入股、回收商標、購置工廠等事項落定后,賽力斯和華為將分列產業鏈上下游,業務重疊減少,利益更趨一致。
在張興海看來,目前雙方的合作早已不止于共同造車,而是建立了“業務+股權”的合作關系。
在問界之后,智界、享界、尊界也在復制這條已經被證實過成功的市場路徑。或許正如華為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在今年早些時候所言,華為精力有限,目前將只聚焦在“四界”品牌上。接下來,重新定義客戶關系、多元化生態合作、面向所有車企做生意,將是華為汽車業務的主要思路。
?問界距百萬銷量還有多遠?
上半年,賽力斯剛剛實現扭虧。基于盈利情況,其投資動作可謂是大開大合。
根據賽力斯公布的財報,上半年其營業收入約為650.44億元,同比增長489.58%;歸母凈利約為16.25億元,較去年同期13.44億元的歸母凈虧實現轉正;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約為163.60億元。其中,賽力斯汽車的營收就達到617.37億元,約占集團總收入的近95%。
對比來看,投資引望的115億元、購買超級工廠的近82億元和增資子公司的50億元分別相當于賽力斯歸母凈利的7倍、5倍和3倍。
略顯“激進”的投資動作也反映出其對未來的看好。
自問界新M7于2023年12月上市以來,問界系列車型交付量完成逆襲。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8月,賽力斯汽車旗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到27.93萬輛,同比增長381.75%;其中,問界新M7和問界M9的銷量占比在九成左右。
問界新M7瞄準的25萬-35萬元家用SUV市場,不僅有豐田漢蘭達、大眾攬巡、奧迪Q3等老牌熱銷車型,也有特斯拉Model Y、理想L7、小鵬G9、騰勢N7等新玩家。而問界M9則面向50萬級這一價格區間,面對寶馬X5、奔馳GLE、奧迪Q7、沃爾沃XC90、理想L9、蔚來ES8等強勁對手。
過去,問界品牌頭頂華為光環打開市場。但隨著華為與更多車企達成合作,華為的技術標簽依舊亮眼,卻不再獨家。相較于有鮮明標簽的競爭對手們,問界還在尋找除“華為賦能”外的其他鮮明亮點。
9月26日,賽力斯宣布與華為合作打造智能充電網絡。張興海也嘗試打出服務質量牌,表示“問界要探索服務無人區”。但隨著行業競爭日益加劇,消費者對車企的要求也有所提升,過去有增值屬性的服務現如今也變得常規化。
在問界產銷量達到百萬之前,賽力斯汽車還是很多事要做。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521911.html賽力斯汽車注冊資本增至近百億,不做華為“代工廠”,靠問界沖擊百萬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