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耳東陳
編輯?/ 朱? ?婷
運營?/ 獅子座
要說最近最熱鬧的事情,那莫過于全民圍觀巴黎奧運會,這原本是個開心、盎然的現象,卻被剛剛過去的乒乓球女單比賽現場打破了。可以明確的是,所謂飯圈「入侵」體育并非這屆奧運會才有。
時間稍稍閃回一下,如果說國乒男單王楚欽經歷主拍損壞,啟用備用拍后意外無緣16強后,引發的輿論風波尚且還能看作是體育粉絲之間真實力與否爭論;到了乒乓球女單的決勝局,已經打成“隊內賽”的兩位國乒運動員頂峰相見,算是徹底捅了飯圈的馬蜂窩。
現場幾乎一邊倒,只有給孫穎莎加油的聲音,而當陳夢得分時,甚至有噓聲出現。
國外記者不解:為什么中國觀眾對本國選手的態度差異如此極化?
觀眾更不解。
看到一個評論:不懂了,陳夢是換國籍了么?她不是中國人?
飯圈如附骨之蛆,經歷數次清網仍死灰復燃。
深受飯圈荼毒的文娛界空前統一痛斥亂象,也有追星粉不服,表示不要什么鍋都往「追星女孩」身上扣。
飯圈入侵體育屆這點事,還真是一個巴掌拍不響。
一、屢遭殃及的國乒隊
飯圈入侵乒乓球,孫穎莎和陳夢不是第一遭。
按照飯圈邏輯,有cp粉必有毒唯,先合體再提純更不新鮮。馬龍、張繼科經歷過飯圈侵擾,連他們師傅輩的孔令輝、劉國梁也沒逃過。
這里補句題外話。初代「雙子星」的球迷們已經紛紛「退休」,近期陳年往事再度隨著國乒隊被推上風口浪尖而來了一波昨日重現。顯然是飯圈年輕一代傲慢開麥:當年孔令輝算火嗎?問得老球迷們哭笑不得:第一個有個人寫真的運動員,火不火的,你們說了算吧。我們「退休」了,當我們「死」了,也行。
一面是老球迷的退場,一面是戰斗飯的上臺,純說「入侵」,恐怕也有失公允。
若要追問,八個字:商業邏輯,養蠱為患。
回到國乒女單決勝夜,同步進行的還有女子網球單打決賽,那邊是另一道風景:拿下奧運會冠軍的中國姑娘鄭欽文憑借出色的發揮和高水準的表達得到了交口稱贊。
兩極化的評價對應兩大運動項目截然不同的培養模式和商業邏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有些問題也就自然暴露出來:
一是項目的底層邏輯。乒乓球項目國民度高而商業化程度不足,沒有成熟完善的職業聯賽機制;網球雖然不是中國傳統優勢項目,但本身具備頂級商業表現力,擁有完備職業大賽和商業化的運作機制。
二是運動員的培養機制。目前國乒球手的培養延續的是「舉國體制」,即國家負責一切開銷,運動員以國家榮譽為先。即便關系自身大滿貫的國際賽事和全運會賽程出現時間沖突,運動員也要優先參加全運會。另外,獎金和代言也要按照一定比例上交國家。
再看網球運動員的培養,目前是混合制。提出這項制度的是前網管中心主任孫晉芳,09年允許「四朵金花」單飛,將參加比賽獎金的8%和商業收益的12%上繳中心,可以享受教練自由、獎金自由、參賽自由。
鄭欽文也是混合制培養出的球手。22年鄭欽文第一次參加法網拿到16強后,和武漢體育局簽署協議,未來可以從國家拿到一定資助和保障,其余開銷自己承擔。而鄭欽文師從李娜,后來進入到李娜的教練在北京開設的網校練習,因此她作為混合制培養出的國家級運動員也比較有代表性。
綜合這兩項來看,乒乓球項目不僅需要「為國爭光」,運動員個人同樣需要「人氣」。榮譽能夠完成商業價值轉化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需要運動員個人的影響力,并將其轉化為粉絲的購買力,讓代言的廣告主看到潛在的市場前景。?
而網球運動背靠成熟的商業機制,不需要飯圈營銷產生流量為組織機構謀取更大的利益空間,換句話說粉絲氪金在這里行不通,人家不需要你的錢。ps這里重溫一下鄭欽文獲獎后的發言,更見這位年輕姑娘的胸襟格局:在我們心中,國家榮譽永遠是超過個人的。
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后,為體制內的運動員接個人商代開了一道口子。
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地主家的傻兒子和傻閨女」「不懂球的胖子」「醒醒啊這是奧運會」……國乒隊的人設有多么高光出圈,就為日后的反噬埋下多大的隱患。
聯系上下文,你說國乒為啥屢遭飯圈入侵?
再補一句,16年的里約給飯圈一種夢幻的錯覺,好像國乒奪金如探囊取物,仿佛乒乓球最高規格的賽事真的是全運會一樣。只有真正的球迷知曉,一個「老瓦」(瓦爾德內爾,瑞典乒乓球運動員)打了中國三代運動員,沒有一塊獎牌是輕松贏下的。
二、飯圈污名化粉絲
眼下來自追星女孩們和體育迷的不忿,是可以理解的。
飯圈和粉絲是兩個概念,相比于后者,前者宛如「邪教」。飯圈不止禍害體育圈,這群人到了哪里都是害群之馬。
對于飯圈,有兩個非常有意思的解釋。一個是詞源的解讀:源自fan,是fanntic(瘋狂的)縮寫,拉丁詞源是fannticus,拉丁語義為「屬于一座教堂,教堂的仆人,熱心的教眾」和「被私密性祭神儀式所影響的極度狂熱的人」,其中的宗教意味逐漸演變成「過度不合時宜的熱情」「神靈或魔鬼附身的瘋狂狀態」。
一個是當代的釋義:數字社會組織的化身,組織體系嚴密的數字官僚組織。
只看字面,飯圈的貶義昭然。
當飯圈入侵體育屆之后,傳統的競技體育菜是原罪被顛覆,冠軍論轉為人設論。狂熱的飯圈信眾不再允許分析運動員失利的因素,「xx已經這么努力了你們看不到嗎?」話術橫行;勢均力敵的頂峰相見不再被允許,拉踩成為常態。
以陳夢和孫穎莎的巔峰之戰為例。陳夢比賽時所佩戴的翡翠吊墜被解讀為帶有某種神秘色彩能夠影響比賽結果的「靈物」,輸贏成了玄學的對壘;甚至在飯圈的思維邏輯里,項目本身的影響力歸功于自己的「蒸煮」,規則不重要,曾經的前輩運動員不重要,「有xx才是福報」。
究其根源,這與文體屆的壁壘不斷消弭有緊密的聯系。尤其對于商業化不足但國民度高的運動項目,明星運動員代言不斷,甚至高頻參加一些娛樂真人秀節目,運動員的身份逐漸模糊,只留下一個鮮明的「明星符號」。
正中資本下懷。資本介入,流量思維下,制造運動員完美人設——收割相關話題——流量加速變現,形成完美閉環。
流量變現有多可觀呢?舉個例子,以日本頂級花樣滑冰運動員羽生結弦為例,由他的粉絲創造的經濟效益不止圍繞體育相關的產業鏈,而是在社會生活各個環節都存在商機。羽生扛起家鄉仙臺的GDP,吸引全球粉絲慕名而來,而仙臺僅靠售賣羽生周邊產品盈利高達2億日元,折合人民幣1000多萬元。
當然這是正面的促進,而一旦資本瞄準的是瘋魔的飯圈,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可以在癲狂中成倍數甚至指數級擴大;只不過,響應付出的代價是慘烈的。消耗運動員本人的國民度,影響運動項目本身的好感度,甚至,就像國乒女單賽場上發生的飯圈拉扯,直接丟人丟到國外,影響國家形象。
三、避免造星神話
因為飯圈亂象的存在,令運動員「知名度」和「榮譽」變成了一把雙刃劍。
懷璧其罪啊!
這屆奧運會上,透過媒體的鏡頭,大眾看到了眾多功勛運動員背后的不易和艱辛:那是「阿條姐」黃雨婷家門口的巨石;是謝瑜一槍擊落的家徒四壁。再往回,東京奧運會橫空出世的全紅嬋,驚鴻一跳改變的是整個寒門之家的命運。
這時候作為普通觀眾或者正常的體育迷,內心是復雜的。為他們十年如一日的艱辛付出終有所得而欣慰,榮譽有了,隨之而來的物質獎勵更不必說,未來坦途那是他們應得的。
更多的是擔憂。媒介太過發達,運動員驟然登頂,私人空間被大眾窺伺,家人曝光,住址淪為「許愿池里的蛤蟆」,一眾自媒體蜂擁而至直播沾喜氣,正常生活都會收到嚴重困擾,甚至要面臨私生飯的跟蹤、追車。
他們還太年輕,20歲出頭的年紀,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競技體育之路殘酷且充滿不確定性,輸贏本就是常事,諸如奧運會的頂級賽事又多少需要一點運氣的成份。只怕是在飯圈流量思維的帶動下,今日登頂神壇,稍有不慎就會跌落,淪為眾矢之的,成為被口誅筆伐的「傷仲永」。
不是沒有先例的。今天是大心臟的「阿條姐」「干飯哥」,明天呢?
好在網信辦終于還是出手了。
kk想說的是,雖然面對魔性十足的飯圈,疏勝于堵顯得過于天真甚至理想主義。但對于輿論的引導,我們顯然可以做的更好。
外網的質疑如何回應?如何令選賢舉能甚至體制的積弊在行政命令外受到真正民意的監管?
望周知:
飯圈拉踩、毒唯都是無效放屁;喊xx起來考裁判是有效聲音!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225623.html飯圈「入侵」體育界,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