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向? ?向
編輯?/ 朱? ?婷
運營?/ 小餅干
好消息,《慶余年》超點開了,大家可以隨意直通了;壞消息,kk先去看了,主線離大家想看的大東山之戰還遠著呢。
想想憂心忡忡,大東山之戰這種動輒其他劇能拍個幾十集的超長大戲,竟然要和陳萍萍之死一起塞進第三季里,真的能拍完嗎?
雖然王倦老師在微博上拍著胸脯保證第三季不用等這么久,但《大宋2》加上《慶2》的前車之鑒,kk只覺得這下不會要等10年了吧?(#誰家好人一部劇播十年啊# 這熱搜,你品你細品~)
內容層面,《慶2》依然渲染著天下為棋盤的權謀氛圍,其中,慶帝依然是絕對掌控人。只是,這一季,他的掌控欲露出水面,而范閑也嘗試從棋子逐漸掙扎著,想要成為角力的棋手。
數據層面,截至目前,《慶2》的豆瓣評分穩定在7.2,14萬+網友參與評分。客觀看,《慶2》的風評開播前幾集甚至一度讓人懷疑會不會萬眾期待變成一場空,好在,挺過前幾集后漸入佳境。
不過,這些并不影響《慶余年》從一開始就沒下來過的熱度。
劇集播出前,平臺預約人數超過1800萬+;首播當晚,平臺站內歷史最高熱度值達32906直接殺入歷年來的熱度值排行里可以排到第4,各種收視率、熱搜榜單的戰報很是搶眼。借用網友的話來說:這個5月注定是慶人(慶余年劇粉)。
5月16日開播,半個月后超點收官,劇粉們翹首等待的5年彈指而過。
一、幸運三重奏
《慶余年》遇到王倦毫無疑問是幸運的。
大IP改編,最不出錯的改法就是“照書拍”,但作為男頻長篇,“照書拍”顯然不夠現實。不說別人,首先,范閑身上就有無數男頻劣根性。作為爽文小說主角,為了制造“爽點”,作者往往會適時放大人物身上的陰暗面,在高大的形象里加上一些人性的缺點,再配上超級幸運的光環,容易讓讀者有代入感。
于是,《慶余年》小說里所有的男頻小說一樣,有著令人曖昧不輕的多條感情線,畢竟讀者有自己更加偏好的女主角類型,而范閑也和所有的爽文男主一樣,有著光環加身的金手指,以及一點點自私自利的性格。
小說里,范閑睚眥必報殺伐果斷,造了不少殺孽,在范府門外殺了上百內廷高手,最后五竹進宮殺慶帝更是殺了上千禁軍,僅憑自己的不喜就毒殺賀宗緯,并不如影視劇版光正偉,更接近于一個獨善其身的旁觀者。
在這部以范閑為絕對主角的小說里,基本上所有的角色都保留了人物的陰暗面,例如范思轍像個正統的古人一樣意識不到青樓對女性的迫害,而范若若也非常狗血地深愛范閑。
王倦遇到《慶余年》也有自己的幸運。誠然,王倦最擅長的改編是通過小人物的延展和豐富,以及時不時的幽默感來豐滿劇集的氛圍,同時他也十分擅長取舍,對去其糟粕有著深刻的理解。
《慶余年》恰好是個本來領盒飯的配角就特別多的故事,只要王倦適時豐滿這些小人物,就能熟練地讓大家吃刀子夸劇。但改編不是重寫,即使有大刀闊斧改動某些人物的勇氣,倘若原著本身素質不夠過硬,也依然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好在,《慶余年》的名場面本來就足夠多,多到大家都憂心忡忡會拍不完。
幸運兒不止王倦,《慶余年》毫無疑問也是幸運兒,他的劇集出世,石破天驚一般打破了網絡小說原本女頻獨大的改編格局。
就像第一季剛剛播出時,作者貓膩說,《慶余年》是部運氣很好的小說。如果站在命運已定的當下回望過去,《慶余年》就像突然出現再每個人命運轉折的黃金分割點,大家都及其幸運地抓住了這個機會。
閱文和新麗成了男頻改編的先鋒,騰訊視頻有了落子天下的系列布局,張若昀成了男頻的香餑餑,王倦的代表作添磚加瓦……
二、理想主義的共鳴
“劇王”的誕生復盤起來何嘗不是一出爽劇?只是,成功始終是條不可復制的道路。
首先,那個百花齊放的網文時代實際上已經離我們很遠了。
2007年5月,《慶余年》開始在起點中文網連載。《慶余年》是貓膩的第二本長篇小說,也是貓膩明確自己要轉型商業作家的作品。相較于更能代表風格的《間客》,《慶余年》可以說是貓膩嘗試平衡自己的寫作情懷與市場需求的第一部作品,算得上在起點獨樹一幟。貓膩是個很愛掉書袋的作者,這也意味著,即使作為一部起點文,《慶余年》也有很強的可讀性。
掉書袋的范疇跨越古今。
比如小說第一卷第一章《一塊黑布》,故事的最后一句——“蒙住他的雙眼也蒙住了這天”點名出處,來源于崔健的《一塊紅布》。
比如《慶余年》的名字來源于《紅樓夢》中巧姐的判詞《留余慶》,“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留余慶,留余慶,忽遇恩人;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勸人生,濟困扶窮。”
貓膩就像所有同期的網文作者一樣,有自己特有的文字情懷。
原作中,原本身患絕陣的范閑穿越到這個世界,得到了一段新的生命,所謂“慶余年”,是得到了這段生命之后應該要怎么活?這是原作故事探討的核心。
這種主題探討支撐了《慶余年》長篇的分量,也給足了群像的創造空間,大東山之戰、陳萍萍之死等描述讓讀者們念念不忘,但目前看來都留在第三季的高光場面了。
時間閃回2008年,長達377萬字的《慶余年》完結,連載時間并不長,和所有起點榜上有名氣的作家一樣,貓膩是個勤奮的文字工作者。在他構建這個龐大世界的兩年中,新麗傳媒的董事長曹華益、導演孫皓、編劇王倦、主演張若昀,毫無例外,都曾是蕓蕓眾生中,共同等待更新的一員。
而又是這些人的共謀,把《慶余年》由一部“爽文”變成了更為厚重的理想主義劇集。
這個故事,在經歷了無數人情懷的共鳴后,才有了新的意味。無數人曾在10多年前被監察院石碑上那段短短的文字驚艷,10多年后,他們替無數讀者,借著范閑的手,輕輕拭去石碑上因忽視而落下的灰。當思想有了回響,人們也就不再孤獨。
三、重鑄一座石碑
書接前文。在漸入佳境的第二季里,有一段劇情特別動人。
即:小范大人親手拭去監察院門口石碑上的灰塵時,他看著自己母親葉輕眉的理想,在這個權力至上,草菅人命的黑暗世界里,如同淚花一般閃閃發光,卻只能掉入地面消失不見。
光就這個橋段來論,王倦的改編很會抓點,他選擇把題眼放在了范閑母親留下的石碑上。
劇版也重寫了小說原本有致敬《十二國記》爭議的這段文字。劇集里,監察院的石碑上依然寫的是人人平等的現代理念——“我希望慶國之法,為生民而立,不因高貴而容忍,不因貧窮而剝奪,無不白之冤,無強加之罪,尊法如仗劍,破魍魎迷崇,不求神明;我希望慶國之民,有真理可循,知禮儀,守仁心,不以錢財論成敗,不因權勢而屈從,同情弱小,痛恨不平,危難時堅心志,無人處常自省;我希望這世間,再無壓迫束縛,凡生于世,都能有活著的權利,有自由的權利,亦有幸福的權利。愿終有一日,人人生而平等,再無貴賤之分,守護生命,追求光明,此為我心所愿,雖萬千曲折,不畏前行,生而平等,人人如龍。”
很浪漫,但卻與慶帝的朝堂格格不入。
石碑在整部小說里不算特別耀眼,但看過小說的都難以忘記第一次看到石碑的震撼。對比起來,和影視化之后經歷戲劇化放大的“眾生平等”的格局比起來,小說里的范閑更像是從權利漩渦中打馬而過,帶著爽文里特有的悠閑。
而在劇集里,范閑身上的主要矛盾是——當一個內核是完全信奉現代思想的人,在一個封建的權力社會里得到了特權,當面對權力踐踏他所認定的平等時,他該如何反抗?
第二季,幾乎每一個上位者都展露了草菅人命的黑暗底色——李云睿拿帳房先生做花肥,太子殿下翻臉殺暗衛、屠了史家鎮……
劇里通過鏡頭語言也有意無意地在深化石碑的意義。
第一季剛開頭,范閑剛剛來到京都,此時,眾生靜止在長街,只有他一個人行走其中,看著街上的蕓蕓眾生,他對著石碑上的文字吐露心聲:我沒有這樣的勇氣,我只想好好活著。第二季,當老金頭再次在世上悄然逝去,依然是同樣的表現手法,范閑的心聲卻變了:若是沒人能站出來,他們這些人一輩子就只能忍著、受著,可是誰能站出來呢?
從游戲人間轉變到不平,再到真正以身入局,這條理想主義覺醒的道路,由各種無法對抗絕對權力的小人物的血肉鑄就而成。
第一季是滕梓荊,第二季有老金頭。王倦擅長處理小人物的形象,從滕梓荊到老金,再到賴御史,這些小人物的弧光匯聚成黑暗的聚光燈,最終準確地投射在范閑身上。
小說里直到最后,作為范閑的朋友,滕梓荊一直好好活著。只是,作為一個“頭上5個爹罩著”的絕對金手指標配主角,范閑在前期交到的朋友,到了后期劇情里基本上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角色,但出乎意料的“刀子”可以讓滕梓荊作為絕對的高光角色留在人們心中。
那些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安靜死去,卻如同在范閑心里敲響重錘,最終,在他心中重鑄了理想主義的石碑。
一言蔽之,在影視改編的減法中,《慶余年》的出彩之處在于:王倦保留了小說中那些絕妙的名場面,但卻在小說龐雜的巨大世界里,找到了一個足夠動人,又足夠讓范閑擺脫“男頻氣場”成為小范大人的主線。
而為了這條主線,王倦同樣殺伐果斷,他可以給隨時隨地給任何人發刀子,當然,這是他最擅長的了(哭。
另外,半個月看完雖然爽,但這可是5年等待換來的,而且卡在下江南這里,只完成了抱月樓、春闈小副本,以及大婚和收內庫的大指標KPI,第二季比想象中的短多了。
雖然沒有驚人的假死斷章了,那么多名場面真要全部壓縮到第三季,已經成了催更的最大動力了。@王倦老師,您這次可要說話算話啊!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223741.html貓膩遇上王倦,誰更幸運?|《慶余年》IP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