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眺滸崦村
古戲臺
瓷都信息港訊(王金保 記者 查艷 文/圖)錯落別致的茅草農房,干凈整潔的石板小路,兩百年的生態古戲臺,道路兩旁盡是青磚黛瓦、雕梁畫棟。日前,記者走進我省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樂平市鎮橋鎮滸崦村,穿梭在豐富的歷史人文遺存之間,感受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戲臺制造技藝帶來的震撼,時光仿佛回溯百年。
滸崦村,坐落在樂平市東南的平原地帶,以程姓為大宗,常住人口3100余人。早在宋代,程氏從安徽歙縣遷此建村,因四周地勢低洼,常受水淹,中間地勢略高,故取名滸崦。村子西北向是逶迤回流的樂安河道,東南向是老206國道。村貌呈一長方形,一南一北有兩口大水塘。
據滸崦村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這個明清時期興旺起來的村落,留存于今的主要是明清時期的文物古跡,諸如有明洪武的大鐵鐘,明萬歷、清乾隆、嘉慶的石拱橋,以及大量的明清時期的祠堂、戲臺、民居、巷道、橋梁等。村內迄今保存有古饒州風格的傳統建筑近30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滸崦名分堂戲臺。
名分堂是該村程氏宗祠,祠堂門面以戲臺式樣構建而成。如今遺存下來的一些歷史與傳統建筑大多分布在祠堂周圍,展示出不同時期的饒派建筑式樣,諸如有禾觚兜式、封火山墻式,門面造型中有門罩式、門樓式及門廊式,平面布局里多為二進至三進。最具代表的是名分堂,整個建筑由戲臺、邊門、廊樓、天井、耳門、正堂、神位、寢房及陪屋等構成,總建筑面積460平方米,三進三開一明堂,歇山重檐雙翹頂,四水歸堂封火墻。滸崦村戲臺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建筑奇巧復雜,裝飾豪華艷麗”著稱。其設計之巧妙、結構之別致、雕塑之精工、布局之繁華,堪稱一絕。于2013年3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戲臺為雙面臺,當地村民又稱為晴雨臺或鴛鴦臺。該臺坐北面南,臺前一空曠場地,再前有一泓清潭,周邊古樟溢香、柳樹相偎,盡展一幅田園風貌。
“為做好滸崦古村的保護和建設,樂平市專門請來專家編制了滸崦村村莊建設規劃。”鎮橋鎮黨委書記石衛果說,為把旅游做大做強,鎮橋鎮因地制宜,保護好古村落,突出當地旅游特色,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服務當地百姓。從文化、環境與建筑、保障等主要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設計規劃,注重鄉村文脈保護,還原歷史舊貌,以求建設一處比較完善的歷史文化自然遺跡景區。在該鎮域總體規劃中,已編制出以滸崦戲臺為核心的古戲臺文化旅游觀光區,并融入樂平近郊田園小鎮和景德鎮地區最具代表性的休閑旅游景區。這座經歷近150年風雨的程氏家族古戲臺,在專家的指導下,恢復原來的模樣,被專家贊為“古戲臺之極品”。
近幾年,滸崦村通過健全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注重發掘、延續歷史文物、古村文化、鄉村技藝、鄉村民俗和鄉村物產,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古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豐富和提升文化遺產的內涵品質。在古村落、古建筑保護利用中秉承修舊如舊、建新如故,鋪設麻石路,翻新石照壁,扎起竹籬笆,歸置柴草垛,保留了古樹、古井、古橋、石磨等百年景觀,留住鄉愁記憶,引導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逐步轉換為休閑觀光旅游小區。目前,滸崦村已形成紅色游、生態游、歷史文化游、農家樂鄉村休閑游、生態農業觀光采摘游等各種旅游形式齊頭并進、互利互補的大旅游發展格局。
旅游在鼓起群眾“錢袋子”的同時,也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態保護和生活衛生觀念。為美化家園,滸崦村今年重點實施鄉村連片治理和環境綜合整治,一個清新自然、村容整治、環境美化,與自然生態相呼應的美麗鄉村正悄然形成。采訪中,滸崦村黨支部書記程廣煒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下一步,滸崦村將以爭創全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為契機,從環境保護、古村修繕、文化興旅等多個層次挖掘內涵,聯動發展,積極構建大旅游格局。堅持科學規劃、保護為先、有序開發,注重古村落的保護開發,把生態環境保護、休閑旅游業發展和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結合起來,走出一條彰顯樂平水鄉特色的好路子,切實保護好這一片青山綠水,保護好這些古村文化和水鄉風情,讓人們真正感受江南菜鄉、洎水之濱鄉愁。”(來源:景德鎮日報)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221388.html樂平市鎮橋鎮滸崦村 古村落煥發生機(樂平市鎮橋鎮滸崦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