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年,《 哪吒2 》徹底爆了。
這是今年春節檔的一部電影,全稱《 哪吒之魔童鬧海》,因為是《 哪吒》系列電影第二部,所以簡稱《 哪吒2 》。
差評君決定看這部片子的心路歷程是這樣的:原本沒準備看,結果一同事大年初二連看兩場。
緊接著這部電影在生活中、群里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 出門看個電影吧,有啥好看的嘛 ” , “ 聽說哪吒還不錯 ” 。。。
過完年我突然發現,身邊沒看過《 哪吒 》的居然成了少數派。
按理說,假期結束,大家陸續返工,春節檔的熱度會慢慢下跌。
但誰能想到,《 哪吒2 》繼續 “ 大殺特殺 ” ,堪稱以一己之力拉高大盤。
2 月 6 日,《 哪吒2 》票房達到 57.76 億元,超過《 長津湖 》 57.75 億元,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榜新的票房冠軍。
2 月 7 日,《 哪吒2 》累計票房破 62.52 億,哪吒系列電影總票房超唐探系列電影成績,拿下了中國影史系列電影票房冠軍。
像是微博上,近這幾天也是各種話題輪番上熱搜。
這這這。。。說好的中國電影行業寒冬呢?說好的年輕人都不愛進電影院了呢??
我并不是哪吒系列電影的忠實粉絲,咱也不是影視博主,之所以想跟大家嘮嘮,是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爆火已經成了一個中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現象。
某種意義上,《 哪吒2 》的成功,擊碎了中國電影行業寒冬的這個說法,更顛覆了原有宣發邏輯。
想讓票房大賣,不再需要做好所有事,我只需要做好一件事。
此話怎講呢?
首先,電影雖然是一種文化產品,但它本質上還是一種商品。只要是商品,就需要 “ 吆喝 ” ,讓它銷路更好,利潤更厚 ~
在 2002 年前后,國內電影已經有了一套比較成熟的商業宣發運作邏輯。
這事早應該得追溯到 2002 年的國產影片《 英雄 》,當時老謀子一頓操作,在央視黃金檔給影片打廣告,在人民大會堂舉辦首映禮,往城市車站、燈箱鋪線下海報,還同步推出了紀錄片跟衍生產品,讓當時國內的電影市場大開眼界。
只能說,那個時候的人就意識到了, “ 酒香也怕巷子深 ”~
再經典的片子,也逃不開宣傳。
《 讓子彈飛 》在上映前兩個月,就開始在一線城市的地鐵、公交廣告牌上開始推廣,片方還在微博開了 “ 馬匪幫 ” 的官方微博跟影迷互動。
《 讓子彈飛 》的投資費用是 1 億 5 千萬,其中 1 億多是制作成本,剩下的是宣發成本。
要知道,在當時一億左右制作費的電影,宣發費用基本上都會達到兩三千萬,而《 讓子彈飛 》的宣發費用比平均水平翻了一倍。
而時間來到近些年,為了盡可能爭取關注,影片宣發也在不斷創新。
線下鋪廣告牌,線上發預告片,這都過時了,想要銷路好,必須多重保障,把所有事做好,為票房鋪路。
有人看中明星的自帶流量,當紅小生扎堆邀;有人改編真實事件,恰一波社會輿論事件的后續熱度;因為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一份子,沒人能拒絕民族情懷和愛國情懷,所以有人就靠正能量、主旋律就收獲可觀票房。
有爆款要素還不夠,電影宣發卷到現在,早已進入矩陣時代,在各種你能刷到的平臺上襲擊你的眼球,甚至春晚也不例外。
比如這個, “ 張藝興新片搞詐騙被打好慘 ” 。
乍一看以為張藝興挨打了,其實這是他在《 孤注一擲 》出演的戲份,他所扮演的角色去境外工作,結果被迫做電詐。
再比如 “ 陳思誠找王暖暖拿授權 ” ,這是《 消失的她 》上映前后出現的話題,在這個話題下,大家迅速把電影跟之前全網轟動的 “ 泰國孕婦墜崖案 ” 聯系起來。
總之, Buff 疊得越多,成功概率越大,然后在社交媒體上設計一個話題引爆所有。
現在很多電影往往提前 1~3 個月就開始變著法宣發,牟足勁預熱,甚至各種未映先熱,再加上實力和運氣,終推動現象級爆款出現。
但是,營銷手段也是有盡頭的,常見的靠譜的就那么多,后面的想要搞個大新聞,怎么辦呢。。。
也許你已經有感覺了,而卷無可卷就出現各種怪力亂神,觀眾反而反感。
比如《 蛟龍行動 》的保密短視頻。。。
短視頻的內容大意為,因為電影很多內容涉密,為了保護好祖國的機密,重要劇情只能手寫記錄,背臺詞時也要警惕四周,不能被外國演員看到,一旦有外國演員靠近,得迅速收起劇本。
片子好不好看,另當別論。
但就這波操作引發了不少網友調侃: “ 真這么保密建議還是不要上了 ” , “ 為了幫助你們保密我決定不買票看了 ” 。
還有《 堅如磐石 》,這部影片上映后,片方為了宣發釋放出大量非正片內容和花絮。
喜歡這種方式的觀眾覺得新奇,不喜歡這種方式的觀眾,感覺受騙,沖著這些內容去的,怎么電影里沒這劇情呢?
以往的電影是一份宣發一份流量,社交媒體就是 “ 擴音筒 ” ,但現在,時代變了。
社交媒體成了一種上不封頂的傳播杠桿。
做得好流量指數性增長,做得不好,掛再多花頭也沒用,反而成了群眾吐槽的下酒菜,有膽你就來。
同時,如果制作實力過硬,社交媒體也能無限放大口碑傳播,讓你大放異彩。
哪吒就是好的例子,沒啥附加因素,缺乏流量明星加成,也不打情懷牌,宣發中規中矩。
在春節檔開始之前,很多人預料到它有能力延續前作的熱度,但你要在當時,就說這部片子能各種刷新國內票房記錄,估計沒幾個人敢信。
在春節檔的這些片子里,質量都不差,但宣發有長短。
有些在社交媒體的數據上,領先哪吒大一截,但其實真正的消費者對于影片的內容質量和口碑,門兒清。
任你數據滔天,大家都是看看,不再會為了 “ 溢價 ” 的口碑買單。
這幾年,電影行業不行了的聲音越來越大。
“ 年輕人正在遠離電影院 ” , “ 大家都不愛去電影院看電影了 ” , “ 電影行業正在沒落 ” 各種負面的聲音隔三差五就出現一次。
借著這次機會,我也問了問周圍的同事和家人,你們春節都看電影了么?都看了啥?
你可能想不到,其實今年很多人都挺想看電影。因為比起其他消費方式,電影可能是為數不多,既實惠又多人,還能產生深度鏈接的方式。闔家團圓的時候看一部電影,你能從影院門口聊到那天晚宴 ~
然而你會發現,這些促使大家做出買票決策的來源,并不是自己在哪刷到的短視頻,而是微信群、豆瓣短評、抖音小紅書上素人發的帖子,甚至飯桌上的 “ 大家一合計 ” 。
一看口碑,其他的都好壞參半,只有哪吒,讓你不用擔心踩坑。
與其說電影行業不行了,不如說消費者的觀影審美和觀影需求水漲船高,去電影院的決策門檻不斷變高。
以前一位明星、一場大制作、一系列主旋律,就能輕松俘獲觀眾,但每一個版本答案都躲不開觀眾審美疲勞的時刻,新的版本答案正在路上。
曾經,我們將票房不行歸責于大環境,而如今,哪吒的 “ 傳奇 ” 也許消滅掉了這個理由:
你以為是愿意去電影院的人越來越少,但終不得不承認,是值得大家去電影院的作品在變少。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133602.html憑借口碑爆火的哪吒2:其實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