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新能源滲透率剛剛過半的歷史關鍵轉折點,高合汽車,卻更加前途難測了。
新消息:江蘇鹽城法院剛剛通過了一份針對高合的《決定書》,開啟預重整程序。
啥意思?離破產清算一步之遙,但還有后一絲生還希望,依然身處ICU。
此時此刻,距離當初高合汽車高調落戶鹽城,老板丁磊“衣錦還鄉”,整整7年。
彼時彼刻和此時此刻,對比令人唏噓。
高合“預重整”?
根據公開的《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決定書》,今年7月1日,高合汽車母公司華人運通以其資產不能清償全部到期債務,但具備重整價值和重整可能性為由,向該法院申請對該公司進行重整,并同時申請預重整。
實際上8月8日的宣判,只是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正式立案,以及批準華人運通預重整。
以及公開資料顯示,老板丁磊已經有多條被限制高消費信息,涉案總金額18.5萬:
司法預重整,有兩個重點。首先是明確企業陷入困境、資不抵債了。
第二是“重整”,與“破產重組”不同,是法院干預監督下的一種新機制,主要針對被認為仍然有價值的經營困難企業。
重整與“清算”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目的是挽救企業,由司法機關精確鑒別困境公司的使用價值,降低程序成本,對資產進行整合,也可能追加投資。
而破產清算目的是終結企業,直接對破產財產進行變價分配,主要有拍賣、強制變賣、折價出售等措施。
進入重整,說明還有一線生機;進入清算,就真的GG了。
所以很多媒體的解讀有誤,高合是到了危險時刻,但還沒到吃席散伙的地步。
高合官方也在官網發布了聲明,對所謂“倒閉”言論進行了駁斥:
總結一句話,高合危矣,但無論是高管團隊還是重注投資的地方政府、債權人,都覺得還能再搶救一下。
實際上,年初高合曝出停工停產消息后,自救就一直在進行。
老板丁磊曾明確過:自救有3個月的窗口期。
高合這一路
高合2017年成立,算資歷是比蔚小理稍晚一點的造車新勢力“第二期”。
但當年高合的背景和光環,一度比蔚小理更加奪目。
創始人、CEO丁磊,也是背后母公司華人運通的老板,出身上汽集團,一度做到上汽集團副總裁,主管乘用車業務。
丁磊在上汽重要的經歷是主導了對英國MG、羅孚資產的收購,后來這兩個品牌的核心資產、技術,成為了如今上汽自主乘用車的源流和基礎。
2011年以后,丁磊有了新任用,參與了中國第一個自貿區建設,并主導引進了特斯拉項目。
2015年9月,丁磊被賈躍亭的“生態化反”所吸引,下海擔任樂視超級汽車聯合創始人、全球副董事長、中國及亞太區CEO——相當于樂視汽車二號人物,具體造車業務的負責人。
2017年3月,丁磊突然發布公告說自己因“身體原因”離開樂視汽車。7月,賈躍亭本人留下一句著名的“下周回國”,從此一去不返。
后續,賈老板落地北美,把構想中的樂視汽車變成了FF。迄今為止交付了11輛,其中還有一輛賈躍亭自己的。
而在國內,樂視汽車當年宣揚過的理念、路線,被高合完整繼承實踐了下來。
華人運通2017年成立,高管團隊基本都是丁磊當年在上汽的老搭檔。
2020年9月,高合第一款車 Hiphi X 發布,定價60-80萬區間,明確了這個品牌要走高端豪華定位。
有曾經的高合員工向智能車參考透露,當時大眾高層通過和丁磊的私人關系,專門弄了兩臺Hiphi X到德國總部拆解研究,并且召開管理層會議學習討論,結果大受震撼。
2020年,蔚小理還在生存線附近掙扎,一哥比亞迪年銷不到百萬,依然沒擺脫“不高端”的標簽。
所以嚴格算,高合才是早給海外汽車工業“中國震撼”的車企。
2021年5月,Hiphi X正式開始交付。很長一段時間,高合都是銷量排行榜上的“第一”,只不過給出各種限定條件、排除各種競爭對手后,高合的這個第一顯得實在太孤獨:
2022年、2023年,高合又先后交付量兩款車Hiphi Z和Hiphi Y,售價區間分別為50元和40萬元。
根據公開數據,2021、2022、2023年度,高合交付量分別為4237、4349、8681輛。進入2024年后,由于經營困境已經公開化,月銷基本只有個位數、兩位數。
所以高合造車七年,總交付數:17267輛。
而就這不到2萬輛的高合車,讓丁磊和賈躍亭的恩怨延續到現在。
今年3月,賈躍亭發微博,指責丁磊“拿著三千萬的薪資”,“盜竊”樂視汽車的創意、技術和設計等等知識產權。
用了很重的言辭,包括“欺騙”、“說謊”、“犯罪”等等,以及真的在法院起訴了丁磊和高合。
賈躍亭突然發難的時間很耐人尋味,今年3月正是高合經營狀況暴雷,丁磊四處找錢救公司的節點。
于是丁磊一邊頻繁跟各路可能的“救命恩人”會面商談,一邊還要回應賈躍亭的“惡意中傷”,同樣以起訴回敬。
現在,時間早就過了丁磊當時說的“3個月自救窗口期”,期間他見過長安、一汽等等可能的接盤方,但都沒有下文。
后,跟高合達成協議的是一家注冊在北美的電動車公司iAUTO,計劃戰略投資10億美元。
10億美金救命錢,哪去了?
為什么iAUTO承諾了10億美元投資,高合還是九死一生,開啟了司法重整?
iAUTO注冊在北美,但業務經營授權給一家香港公司正道集團。
正道集團背后的操盤手,是中國汽車工業史上極具爭議的人物仰融——一手打造了“華晨系”,中國“汽車第一股”。
后來種種,傳聞多于事實,真真假假難辨,后呈現的事實,仰融推出了正道集團,希望借此重返中國汽車市場。
只不過方式嘛…iAUTO對外宣布擁有低溫核聚變技術,目標是量產搭載小型化核反應堆的新能源汽車。
這與目前的科學常識有所出入。因為至今為止,核聚變反應條件是上億度高溫以及高壓環境。目前人類探索的前沿,是在大型托卡馬克裝置中利用螺旋磁場將等離子體加熱,以達到核聚變條件。
裝置之大、技術含量之高、燒錢之多,非舉國之力難以承擔。
至于“低溫核聚變”,上世紀80年代,有兩個化學家第一次提出了這樣的概念,還發表了相關論文:
只不過這篇論文理論和實驗都錯漏百出,核心的氫壓數據算錯了20多個數量級,成為了著名學術丑聞,也葬送了這兩個學者的職業生涯。直到今天,再也沒有任何被科學界廣泛認可的低溫核聚變成果問世。
所以仰融是不是真的突破了低溫核聚變,沒科學論文和公開成果證明。但在他后來對媒體的描述中,“低溫核聚變汽車”只是他龐大商業版圖的一小部分,接盤高合是因為看上了車企本身的制造業資產和能力。
根據汽車公社的報道,和高合簽訂協議后,iAUTO多只愿意負擔員工的拖欠工資,至于其他債務,并不想幫高合填坑。
結合如今法院批準開啟重整程序,以及仍有大批前員工討薪維權未果來看,仰融承諾高合的10億美金救命錢,大概率沒到位,去向成謎。
或者是需要高合先重整,厘清資產、債務,好引入接盤者。
這個接盤者理論上依然存在,但是否能夠幫助高合向死而生、在卷無可卷的中國汽車市場重新站住腳跟,理論上也很難。
高合汽車之困依然無解,高合車主和威馬車主,依然有可能不同價位、同一個歸宿。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131361.html高合自救失利!70億救命錢去向成謎:法院出手干預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