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強”,一個大家都唯恐避之不及的名字。實際上生活在人家里的蟑螂只有約 40 種,不到已知蟑螂種類的百分之一,成功入侵全球的更是只有三種:德國小蠊、美洲大蠊和東方蜚蠊,連《圣斗士》主角團都湊不齊?! ?/strong>
德國小蠊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蟑螂,分布遍及全球。但很奇怪的是,我們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它的野生種群,所有德國小蠊都和人類住在一塊。這個不受歡迎鄰居的來源一直是個謎。直到今年,發(fā)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PNAS)的一項研究,幫我們了解了“小強”的神秘家史。
“小強”走遍天下
研究人員對六大洲的德國小蠊標本基因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它們的祖先是亞洲姬蠊 Blattella asahinai ,來自孟加拉灣(印度東部、緬甸及其附近島嶼)。所以說德國小蠊的老家根本就不是德國!
德國小蠊的早記載見于 18 世紀的七年戰(zhàn)爭中,俄國人將其稱為“普魯士蟑螂”,德國人則稱為“俄國蟑螂”,相互較勁了,可以說是。
德國小蠊
亞洲姬蠊長得很像德國小蠊,但它會飛,只在野外吃點腐敗植物和蟲卵,對人危害不大,甚至可能有益。它是怎么“黑化”走上國際蟲害之路的呢?大約 2100 年前,印度和緬甸已有發(fā)達的文明,接近人生活的亞洲姬蠊,逐漸演化出適宜室內(nèi)生活的特性,也就是德國小蠊的太老祖。
攜帶卵鞘的成年雌性亞洲蟑螂。攝影:RW Baldwin
德國小蠊的第一次向外擴張,發(fā)生在約 1200 年前。
與中東的倭馬亞(Umayyad)王朝或阿拔斯帝國(Abbasid Caliphates)頻繁向東進行商業(yè)、軍事活動的時間相符。西邊的人往東來,帶來的“回禮”就是蟑螂的西擴。第二次擴張發(fā)生在 390 年前,方向是朝東的,不過蟑螂“搭便車”的對象并不是東邊的人,而是在南亞、東南亞進行殖民商業(yè)活動的歐洲人。
到此為止,德國小蠊仍然在亞洲境內(nèi)折騰,沒有到過歐洲,更不用說德國了。直至 270 年前,德國小蠊進入歐洲,而后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之間,爆發(fā)式地擴散遍全球。
德國小蠊的競爭力相當強大。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就有記載,俄羅斯的德國小蠊替代了原本的蟑螂種類。有人整理過八個國家的德國小蠊入侵記錄,一旦“著陸成功”,當?shù)伢肜锏聡◇沟谋壤蜁笤觯艛D本地蟑螂,或者先來的其他入侵蟑螂,可謂黑吃黑的好手。
圖片來源:動畫《蟑螂娘》
“小強”,真的這么“強”?
為何德國小蠊遲遲不肯去德國呢?為什么它要等到一百多年前,才突然爆發(fā),席卷世界呢?這就要說到蟑螂本身的特性了。雖然叫做小“強”,但德國小蠊有的屬性其實是不那么強的……
德國小蠊適宜的溫度是 25℃~32℃ 。比東方蜚蠊高出 5℃ 。這是阻擋它進入歐洲的一個重要因素——怕冷。但這時人類打出助攻了:中央供暖設備的發(fā)明,讓房屋變成蟑螂的避難所。此外,發(fā)動機和發(fā)電機內(nèi)部的溫暖縫隙也可以讓德國小蠊安居。
舉個例子,雖然蟑螂無法在冰箱里久留,但冰箱發(fā)動機散發(fā)的熱卻是它們的愛,我就曾有過放進冰箱的牛奶杯里發(fā)現(xiàn)蟑螂泡澡的“愉快”經(jīng)歷。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德國小蠊的壽命只有蟑螂平均壽命的一半,這讓它能在短時間內(nèi)“更新?lián)Q代”,進化更快,但也讓它更難以承受長途運輸(老死在半路上了)。另外它在蟑螂里算是比較不耐饑渴的,這也不利于走遠路。
德國小蠊對水的熱情,沒見過的人難以想象。我現(xiàn)在的工作地點,假如廚房水槽里有殘水,或者鍋沒有干,很快就會有成群結隊的德國小蠊來光顧……
但是,隨著發(fā)動機技術的發(fā)展,交通的速度和頻率都大大提高,德國小蠊因此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跨國、跨大洲之旅。于是乎,人類的科技樹發(fā)展成功,德國小蠊的家族也就搭上了便車走向世界。
另外德國小蠊也確實有很“強”的地方。它的抗藥性是蟑螂里的頭一份,已知德國小蠊對 42 種蟑螂藥的活性成分有抗性,遠遠超出其他蟑螂(包括同樣成為害蟲的那些)。人類的滅蟑活動也可能無意中給它們“送助攻”,因為德國小蠊的抗藥性,可能別的種類蟑螂都被藥死了,只有它們茍延殘喘到后,等于是清除了競爭對手。
總之,德國小蠊能夠走遍世界,大的功勞并不是小強之“強”,而是我們?nèi)祟悶樽约荷罘奖愣_發(fā)的技術也便宜了它們。
策劃制作
作者丨紅色皇后 科普創(chuàng)作者
審核丨殷海生 中科院上海昆蟲博物館 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
策劃丨何通
責編丨楊雅萍
審校丨徐來、林林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130920.html如果人類滅絕:接管地球的可能是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