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四大電池制造商SK On,走到了懸崖邊。
不僅連續10個季度虧損,凈債務自2021年起還飆升5倍至15.6萬億韓元(約822.59億元人民幣)。
他們自己也親口承認,公司已經陷入危機,為此還宣布了一項“緊急措施”:
將凍結所有高管的年薪,如果公司未能在本季度實現盈利,則凍結明年的高管薪酬,提供給高管的各種福利制度和業務開支也會大幅減少。
其實不止SK On,LG新能源的日子也不好過,今年第二季度,其營收同比下滑30%,營業利潤同比大跌58%,如果不算上美國給的稅收抵金額,LG新能源實際有2525億韓元(約合13.3億元人民幣)的營業虧損。
國內電動車市場發展的轟轟烈烈,寧王勢頭風光無兩,為什么韓國這些電池廠過得這么艱難?
01、先從高管崗位開刀
“我們已經走投無路,必須齊心協力。”
SK On首席執行官李碩熙在一封全員信中說道,公司已經到了危急存亡時刻。自2021年從母公司剝離以來,該公司已連續10個季度報告虧損,在此期間,其凈債務增加了5倍以上。
2023年營業虧損達5818億韓元(約30.6億人民幣),今年第1季度又再虧損3315億韓元(折合人民幣17.4億元)。
別說是全球第四大電池企業,就算再家大業大,也扛不住這么虧法。
早在今年2月,李碩熙就在高層干部舉行的會議上表示,由于美國的高利率和全球經濟不景氣,該公司正面臨市場增長放緩的危機,包括首席執行官在內的所有管理人員都應該全力以赴,克服危機。
李碩熙甚至直接在會議上宣布,在SK On實現盈利之前,將放棄20%的年薪。
隨著虧損不斷擴大,為了削減成本,急救措施進一步加碼,新計劃里首批受到影響的對象是所有高管,包括薪資凍結、廢除或更換高管等措施。
其中包括董事會決定C級管理人員去留、廢除部分C級職位、凍結所有高管的年薪以及削減福利和業務開支等。
C級管理人員(如CEO、CPO、CTO等)的去留將由董事會委托決定;部分C級職位(如CAO和CCO)將被廢除,對績效和作用不佳的高管將定期或隨時更換。
如果公司未能在本季度實現盈利,明年的高管薪酬也將被凍結,同時對高管的福利制度和業務開支進行大幅削減。
此外,SK On的高管們在國際旅行時必須乘坐經濟艙,并且被要求在早上7點前上班,呼吁員工回到辦公室工作,并強調在工作時間內專注于工作,將辦公室工作視為原則。
其實在此之前,SK On已經嗅到了危機。
去年年底,SK On削減了喬治亞州工廠的產量,并讓員工無薪休假,表示這是為了優化生產線運營和靈活管理員工。更早之前,直接在喬治亞州工廠解雇了100多名員工。
當然,為了自救,SK集團內部也在討論一系列融資改革方案。
有知情人士透露,SK On的母公司SK Innovation正考慮將其與SK集團利潤豐厚的能源子公司SK E&s合并,此計劃將在這個月在董事會層面進行討論。
甚至還有傳聞SK On要“賣子輸血”,其母公司SK Innovation正考慮出售電池材料子公司SK IE Technology(SKIET),以重組其電池業務。主要是為了緩解SK On的財務困難。
02、被歐美市場連累
SK On作為全球第四大電池制造商,名頭不是白來的。
根據韓國動力電池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的數據,今年1—5月,SK On的裝機量為13.9GWh,同比增長4.2%,市占率為4.9%,市場份額在全球僅次于中國的寧德時代、比亞迪和韓國的LG能源。
份額如此之高,為什么還能走到這種境地?用一句話總結————
不僅把雞蛋都放在了一個籃子里,還站錯了隊。
此前在美國總統拜登抵稅優惠的立法推動下,以SK On、LG能源為首的韓國電池企業紛紛在北美和歐洲與汽車制造商合作,大舉投資建廠,建立生產電池的合資工廠。
當初新能源行情一片大好,各方普遍預測西方電動汽車需求會激增,企業和資本不惜重金押注,在2023年,通用汽車還預測其2025年的電動汽車銷量將會達到100萬輛。
當時,SK On還借助《通脹削減法案》從美國政府處獲得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補貼。
可惜事與愿違,開始被寄予厚望的北美電動汽車市場的需求并沒有如期而至,“投資”反而成了包袱。想象中的電動車需求并沒有激增,通用汽車在2024年的第二季度,才賣出了2.193萬輛。
通用純電車銷量疲軟,也成為海外新能源遇冷的縮影。美國市場今年一季度,電動車銷量僅增長了2.7%,低于整體市場增長5%的幅度。今年5月份,在美國整體車市同比增長4.9%的背景下,輕型車的電動車份額占比進一步收窄,下降至8.7%。
而且瑞銀上個月已將明年美國電動車市場成長的預測從45%下調為10%。
福特、通用汽車和特斯拉等企業暫停了擴大電動車產能的計劃,甚至有不少車企開始重啟燃油機,并大力推行研發混動汽車的戰略,大有“破罐破摔”的意味。
而且,福特汽車作為SK On的重要客戶,不久前還宣布,為減輕電動汽車業務日益嚴重的虧損,將開始削減來自電池供應商的訂單。
需求的疲軟,也讓SK On不得不收縮其在歐美的投資,包括繼續在其位于美國佐治亞州的工廠實施裁員,與福特合資、位于肯塔基州的第二家工廠的建設也被推遲。
這么來看,是美國汽車制造商“害慘”了韓國電池制造商。
除此之外,SK On主要的產品是軟包電池,并且以三元鋰電池為主。磷酸鐵鋰電池也有相當大的市場,單一的三元技術路線顯然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而且,有分析師還表示,SK的處境比其韓國同行LG和三星SDI更為艱難,由于進入電池行業較晚,SK On為爭奪市場,向車企提供了相對低廉的報價,也就是之前想打價格戰入局,如今也被反噬。
03、全球電池企業都不好干
行業都普遍遇冷,也意味著SK On并不是個例。
不久前,SNE Research發布了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情況。
SNE Research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約為705.5GWh,雖然同比增長38.6%,但低于2023年初SNE Research預測的749GWh。
從增速來看,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增速已經開始放緩,這直接影響了電池企業的運營水平。
比如全球排名第三的海外電池制造商LG新能源,今年第二季度的營收和利潤都出現了大跌。而且早在去年第四季度就已經顯現出頹勢,營收出現下滑,凈利潤也同比下滑31%。
進入2024年,頹勢進一步顯現,第一季度LG新能源營收、利潤雙雙大跌。營收為6.13萬億韓元,同比下滑30%;營業利潤為1573億韓元,同比大跌75%。
當然,海外電池制造商們的日子不好過,也不排除中國企業在全球電池格局中的日漸強勢的原因。
2023年動力電池市占率前十大廠商有六家就是中國企業,分別為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和欣旺達。
在今年第一季度,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更是分別以60.1GWh和22.7GWh的裝機量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占據了全球近70%的市場份額。
但即便是強勢的選手,也出現了“開倒車”的現象。
全球第一的寧德時代,距離其高市值已蒸發8000億人民幣左右。從業績報告來看,今年一季度,寧德時代的營業收入,也同比下降了10.41%。
行業老大都是如此,更不用說腰部的選手了。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130654.html凍結所有高管年薪!韓國電池廠陷入絕境 CEO:已經走投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