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消息,“年輕人做的音樂越來越新,越來越有想象力,越來越像未來的音樂了。”制作人秦四風說。
他已連續三年擔任網易云音樂星辰集詞曲創作營的導師,明顯感覺到,相比早期學員中傳統的搖滾、電子等風格占主流,如今的學員掌握了更多新的技術和設備,也在作品中融合更多新的元素。
但相應的,年輕人接觸到的信息過于豐富,也容易不夠專注,或者沉溺于新的科技和風格,忽略了創作的初衷。在為期一周的創作營中,導師們的任務是幫助學員跳出先前自我的框架,學習與他人合作,以新的視角審視自己的創作。
據新音樂產業觀察報道,星辰集已進入第八季,本季創作營以“脫殼”為主題概念,并邀請到秦四風、許哲珮、葛大為、孫盛希等華語樂壇頂級音樂人擔任導師。入圍的學員共有15組17人,年齡最小的祝梓剛滿18歲。他們幾乎都是第一次參與創作營。
一周的時間,可能不足以解答年輕人創作上所有的疑惑。但在與導師和其他學員們的碰撞中,大家擦出了新的火花,也向答案靠近了一步。
學會合作,在碰撞中挑戰自己
在創作營,學員們首先面對的是分組合作的問題。他們或許在編曲、制作等環節有與人合作的經驗,但絕大多數人都是首次嘗試和他人共同進行詞曲創作。
“在決定作品的創作邏輯之外,還有別的難題需要面對,比如誰聽誰的。創作是個人的事情,但藝術家并不是特立獨行的,合作是早晚要面對的課題。”秦四風說。
作為本季的駐地導師,秦四風要全程陪伴學員們的創作。他也樂于到各個小組的屋里轉一轉,看看大家是怎么處理合作問題的。有時看到學員們爭執不下,他還會開玩笑似的問一句:“你們在干什么,歌寫了一句了嗎?”
在另一位作詞導師葛大為看來,寫歌是一個很私密的過程,尤其是歌詞,所以學員們在一起時一定會有很多的碰撞。“但我覺得碰撞都是好的,因為創作本來就是一個冒險,在碰撞中挑戰自己既有的一些想法,就算沖突也好,迸發出1+1>2的那種能量,我覺得會很有趣。”
對于分歧,擔任小組長的年輕音樂人鄧加宇采取的辦法是投票。他和獨立樂隊馬格南、歌手夏小桐一組,關于一句旋律的取舍、歌詞風格的選擇、段落或和聲的安排,大家都可以通過投票決定,再由他這個組長來拍板。短短三天內,類似的投票不下十次。
鄧加宇平時就是很自律的人,每月出幾條視頻,每周練多久的吉他都會設定目標。在小組里,大家在創意階段積極發言,鄧加宇會把最終的決策擬定出大致的計劃,推動大家去完成。
成員都是樂于討論、聽取意見的人,而且各有所長。馬格南的成員擅長樂器,夏小桐熟練使用LOGIC軟件,又能編排和聲。完美的決策機制和分工讓整個小組的進度十分迅速。
年齡最小的祝梓所在的小組則是由幾個互相欣賞的年輕人自發組建而成的。他眼中擅長編曲的Jei Cyclist擔任了組長,學員中年齡第二小的姚思睿則是他一直尋找的音域較高的男聲。
因為各有所長,小組分工自然順暢。Jei Cyclist已編好了歌曲的基本框架,祝梓會參與編曲討論并錄制樂器,姚思睿負責完成人聲的錄制。大家就“像復仇者聯盟一樣”強強聯手,最終的成品已和Demo完全不同。
創作糾偏,跳出自己的舒適圈
進入創作階段,如何在腦中涌現的各種想法中做出取舍,最終完成一個凝練的作品,是很多學員繞不過去的問題。
用秦四風的話講,年輕學員有時“稍微有一點迷糊”,如何整體把握一個作品沒有太多的經驗。導師的作用,則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上提出建議,點醒學員。
年輕學員在當下這個時代往往容易接觸到新的設備、軟件等等,成為所謂的“技術控”。有時候詞曲還沒有,一個小組內已圍繞吉他和鼓的音色討論了半天,這在秦四風看來有點本末倒置。
“比如一個間奏,學員可能會特別想強調某一種技術或者是某一種呈現,但我會跟他們說,雖然這一段可能很精彩,但放到整首歌里有點跑題,或者是不太相干。”秦四風說。
有時,導師也會給學員帶來新的啟發。鄧加宇記得秦四風曾提到,大家都覺得大提琴是低音樂器,但其實大提琴是最好的旋律樂器。創作營上,他和秦四風聊起這個話題,秦老師鼓勵他,可以再發散一下思維,很多樂器都可以跳脫原來的屬性,有新的嘗試。
祝梓發現,秦四風創作時習慣由單音開始,再鋪上和弦。“我在家也喜歡這樣的方式,發現秦老師也是這樣后,真的很受鼓勵,簡單的東西也做到一種完美的平衡。”
導師葛大為則在課程中,跳出作詞上具體的技術問題,傳遞給學員們更多A&R相關知識。“我希望他們在上完這堂課后可以知道,A&R的需求是什么,歌手的需求可能會是什么。也分享給大家一些可以激發自己創作靈感的方法,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的創作方式。”
“我從來沒想過,可以帶一點點A&R的思路去寫詞,在創作的階段就考慮到后續的傳播之類。相比完全陷入自己的小情緒,好像這樣講的確有它的道理。”姚思睿說。
這種思維的火花,不僅產生于導師和學員之間,學員和學員之間也經常能互相啟發。“我更多從詞曲角度出發,但祝梓和組長Jei Cyclist都是從制作、編曲的角度開始創作。有些技術方面的話題我不太擅長,但在交流中也會啟發到我。”姚思睿說,“平時在屬于自己的圈子里進行交流和合作,但在創作營,你的眼界會變寬。”
建立信心,勇猛脫殼
星辰集詞曲創作營要求學員在一周的時間內接受導師的培訓,并分組創作新的作品,學員也度過了高密度、高強度,又相當純粹的一周。“挺累的,但是能感覺到收獲了很多不同的東西,無論是個人的創作和與別人的合作都成長了一點。”祝梓說。
如今,星辰集創作營已走過四年八季,每年都會設計不同的主題,培養了一大批極具上升潛力的新音樂人。從出營后的發展來看,這兩年陸續也有破圈走紅的案例。
例如,從第三季走出的00后音樂人鄭潤澤,歌曲在云村歌曲評論近40萬,一年漲粉超300萬;從第四季走出的“30年前,50年后”,一首《精衛》評論超10萬,眾多單曲評論999+,粉絲超37萬。
這一季的主題概念“脫殼”,無疑寄托了對年輕音樂人的期望,希望匯聚在不同領域具有一技之長的音樂人,共同來一次勇猛“脫殼”,精進“創造”,迸發無限想象力。
但在迎來真正的成功之前,年輕音樂人們也很容易陷入焦慮、不自信或者迷茫。鄧加宇的首張專輯《25歲前的世界觀》就在圈內收獲了一眾好評和推薦,他覺得自己“運氣很好”,同時也遺憾于自己的作品“沒那么多人能聽到”。姚思睿也提到,自己對作品有足夠的自信,但也會因為作品沒有足夠的曝光、沒有更多人聽到而焦慮。
“現在的年輕人可以自己一手包辦唱片的所有環節,但可能會感覺更孤獨,這是我們過去不曾面對的問題。他們來創作營里互相支持,可以增強對自己的認識和對自己的信心。”葛大為說,“我覺得他們面臨的問題就是要有自信,不要懷疑自己。”
秦四風覺得,曾經的音樂人沒有那么多誘惑,只有一條路走到黑,就考慮琴怎么彈,歌怎么寫。但現在的音樂環境,還要考慮短視頻是不是喜歡,做完歌還要考慮網絡上怎么傳播,要配合什么宣發文案。年輕人看起來接觸的信息多了,分散精力的事情也多了。“但最根本的,還是那個歌。”
這也是星辰集詞曲創作營希望向學員傳達的信息。在集體創作的環境中相互學習碰撞、激蕩火花,幫助大家樹立足夠的自信,盡力把歌曲做好,在精進合作中,用更有想象力的方式去探索自己的音樂職業生涯。真正的質變,也許就生根于創作營帶來的脫殼之中。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226408.html脫殼與蛻變,那些年輕人在星辰集學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