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大力
編輯?/ 朱? ?婷
運營?/ 小餅干
王一博和王陽的白玉蘭評獎紛爭持續了一周,愈演愈烈。
好消息是今早等來了包括演員(王一博、王陽),平臺(愛奇藝奇愛工作室)和聯合出品人、總監制陳祉希的回應;
壞消息是回應的似乎并沒有平息輿情,甚至在粉絲端適得其反。
老實說,看到王一博回應的話題下出現這樣的言論,kk的心都涼了半截。
一個原本應當討論評獎機制是否有必要與時俱進做出調整或完善的正向議題,正在輿情失控的發酵中,或向下淪為“粉圈撕番”的小學雞操作,或向上成為又一道扼住影視創作咽喉的枷鎖。
不知道行業內資深的衛道士們看到這樣“有樣學樣”的反制行為當作何感想:粉絲們正追隨“爹”姓前輩們扣帽子、貼大字報的足跡,亦步亦趨將內容創作釘死在政治正確的立柱上。不知要說聲恭喜還是遺憾,或許在以后的主流獎項中,原本“約定俗成”的“反派不能入選”或將更如人愿地成為“第二十條軍規”。
上次我們沒看到高啟強,這次將將看見沈圖南。以后,他們或者都會成為歷史,和茶余飯后的談資。
白玉蘭紛爭到現在,只一句,到底沒有人管創作或者藝術價值本身的死活啊。
一、不服:撕紅眼的粉圈
在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的入圍風波中,《追風者》中的“師徒”成為風口浪尖:王一博扮演的草根銀行打工人魏若來,王陽扮演的金融資本家沈圖南。
粉絲對王一博入圍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寄予厚望。從演員轉型來說,王一博在現實題材主旋律電影《長空之王》、名家大導的《無名》中挑大梁之后,劇集事業也從流量向正劇轉向,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擁有扎實口碑創作團隊的《追風者》。
平臺是愛奇藝,監制中有個潛力股挖掘機陳祉希,片方是近幾年嶄露頭角的創作團隊啟蒙影業,導演是知名大導姚曉峰,編劇翁良平一直在踏踏實實創作,且都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比如《大決戰》《問蒼茫》均出自他手。
對流量演員來說,《追風者》都是各種意義上的“好餅”。
而讓粉絲更有底氣的是,在《追風者》播出后,不論是導演姚曉峰還是總制片人張書維,都不止一次在公開的采訪中表示王一博是“天選魏若來”,且也是因為有了王一博的加入,才讓這部輾轉籌備六年之久的作品終于迎來面見觀眾的時刻。
《追風者》也確實不負眾望,在歷來的劇集淡季為市場升溫,成為愛奇藝今年第一部熱度破萬的劇目。
以上種種“利好”,都在白玉蘭獎入圍名單公布之后,成為王一博的粉絲們不服的理由和底氣。
粉絲不理解的地方在于:憑什么王陽作為配角,片方(報獎方)要報男主,并且王陽后續還故作“不知情”的無辜者姿態,認為報獎演員本人不可能不知情,因為報獎資料中明明有意向實體物料是主演簽名劇照5張。
已經紅了眼的粉絲們,正面開撕王陽的同時,“戰火”已經引到“同事”身上,其中就包括資深編劇趙冬苓,眼見著前后輩之間的“謙讓”畫風突變,有粉絲直懟趙冬苓:希望你沒有孩子。言下之意是也體會一下自己的親生骨肉因為論資排輩而被迫“讓獎”給資歷深的或者年紀大的競爭者是種什么滋味。
同時被戰火燎到的還有上屆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雷佳音,粉絲認定以四番身份忝居男主之列不合規,甚至傳出“愛奇藝開除了給雷佳音報名的工作人員”“補償靳東一部大戲”等有鼻子有眼的謠言。
二、流量原罪??
撕紅眼的流量粉絲們,到底是無能狂怒,還是終于得到機會一疏多年胸臆?如果說王一博和王陽在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入圍的這場紛爭,帶來的唯一有效討論,應該就在于此。
正視流量和粉圈。
長期以來,流量被污名化,粉圈被妖魔化,確是不爭事實。“鮮肉和小花”這類稱呼已經透出一股濃濃的凝視味道,有著龐大粉絲基礎的流量們和內容的創作者陷入左手搏右手的兩難。
對于片方而言,流量們自帶的粉絲基礎對于作品本身傳播發酵影響力提升的效益是顯而易見的。成建制的粉圈體系分工明確,反應迅速,他們在嚴密的組織下,可以成為劇集作品播出后漲熱度、平輿情的主力軍。同時粉圈也是燙手山芋,因為有了一套嚴密的運行機制,且只對“蒸煮”負責,一旦不可控,反噬的效果同樣堪稱災難。
而對于流量演員和他們的粉絲擁躉來說,平心而論委屈也是有的。面對同樣年輕的“競品”和轉型的勢在必行,僧多粥少的現狀令流量和粉絲們既想著向“正劇”靠攏,又要維系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可以說粉圈為他們所追隨的流量明星操碎了心,從劇本選擇到身材外貌管理幾乎全程干預,甚至可以真正影響到藝人團隊最終的決策。
除了流量演員本身的演技粉圈真·管不了,其他的一應事宜,粉圈都能搞定。
這也是為什么行業和觀眾對流量和流量的粉絲又愛又恨:粉圈的熱鬧不僅提供了茶余飯后的談資八卦,也實打實撐起了內娛半邊天的日活;而流量演員們不乏因為業務能力真·不行而被聲量不足而業務能力過硬的同齡演員摁在地上摩擦,也因屢被戲骨抬轎而常遭奚落。
在這場白玉蘭獎的紛爭里,代表著專業和公信力的權威獎項和流量粉圈來了一場正面的硬杠,在kk看來,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件好事。
縱觀整個過程中的輿論場,如果說粉絲的狂怒可以解釋為對喜愛的人回護,片方的沉默出于對體面的維系,其中都有站得住腳的立場甚至是可以理解的理由。而有些資深從業者展現出的高高在上的姿態屬實是令人意外的:將粉絲群體視作洪水猛獸、毒瘤傻瓜,以不給眼色、不視不聽的方式割席,武斷和高傲何嘗不是另一種粉圈思維?
如果說粉絲維護的是一個具體的人,那么在這場紛爭中不管不顧固守窠臼的盲目捍衛,是否可以視作同樣的閉目塞聽?
又或者,甚至是出于悍守自身話語權和權威性的出發點,而有意將戰火的焦點指向粉圈的紛爭,并完全歸咎于此而掩蓋實際上并非在此的核心問題?
三、獎項的公信力與權力的尋租
今早,演員和平臺的回應在行業維度,有兩點有效信息:
其一,粉絲質疑的誰在報獎,愛奇藝奇愛工作室做出了正面回應;
其二,報獎的機制和原理,報獎方為保證最大限度爭取到獲獎可能,在獎項報送允許的范圍內,為每個主演進行了報獎。
根據規則,存在多男主角或多女主角的情況,填報人數最多各兩人。按照《追風者》官宣時的演員番位,王一博和王陽都是領銜主演,同時報送最佳男主角無可厚非。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繁花》,劇中有三位女主角,所以報獎方報備組委會爭取了3個名額,最后入圍的是唐嫣。
在kk看來,本次白玉蘭獎的紛爭,是長期以來觀眾對于獎項機制和評獎規則存疑的一次集體性爆發,只不過由所謂“粉圈”發起,而顯得頗有幾分“鬧事”的意味。而換一種思路,如果不是戰斗力驚人的粉圈,恐怕聲音很快煙消云散。即便如此,站出來回應的也是演員本人、片方(平臺),而非獎項主辦方。
作為電視劇界三大獎項之一,白玉蘭獎和飛天獎、金鷹獎并駕齊驅。相比于飛天獎的“政府獎”屬性和金鷹獎的“觀眾獎”屬性,白玉蘭的獨特之處在于立足專業,放眼國際,其公信力的根源在于對作品藝術性、演員表演專業程度的認可以及褒獎。
白玉蘭受到詬病的原因在于“地方保護色彩”,因有上海地方政府的直接參與,也被認為偏愛“滬產劇”。比如2021年的第27屆白玉蘭獎,最佳女主角獎花落《三十而已》中顧佳的扮演者童瑤,同樣被寄予厚望的《山海情》中水花的扮演者熱依扎成了眾多觀眾心目中的意難平。
不止白玉蘭,似乎所有獎項在近年來都因流量明星的紛紛折戟而受到“論資排輩”而非“靠實力獲獎”的質疑,結合上文提到的粉圈思維和流量困境,不難發現如今暴露的獎項公信力問題并非粉圈鬧事可以掩蓋,而是涉及評獎機制是否與時俱進、真的公平公正的問題。
第一,是否真的存在年輕演員只入圍,不獲獎的情況,且理由僅僅是年輕演員還需歷練,日子還長,得獎的日子在后面呢。
補充一個信息,在白玉蘭獎競爭最激烈的男女演員獎部門,拿到若干輪飛天和金鷹的陳道明、唐國強和李保田都在等這朵玉蘭花;張豐毅、李幼斌、侯勇、江珊、梅婷、海清等人都是三缺一,也是只等白玉蘭。王志文、陳寶國、張國立、張嘉益、孫紅雷、蔣雯麗、薩日娜、閆妮、孫儷、殷桃是目前行業內拿滿三冠的“視帝后”,按照這種等法,最年輕的孫儷已經40+,“流量們”不妨盼著自己不惑之年梅開二度,年齡到了,主流獎就認了。
第二,老藝術家高風亮節推辭不就,讓位年輕人,那么后續提報、入圍乃至獲獎的過程是否都會變成“矬子里拔將軍”?從報獎的里硬薅也得薅一個好的出來?那如果藝術家們都高風亮節,最終獲獎的人豈不是躺贏?又何具說服力?獎項上,雙黃蛋下得,空缺就要不得了嗎?
聲明發了,該頒發的獎項照樣會頒發。
表層上顯現的是所謂粉絲茬架或者粉圈鬧事,而實際上,獎項公信力和評獎機制的問題不解決,今年是王一博和他的粉絲們,明年會是李一博張一博,無休無止。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223875.html流量沖了白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