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遇刺事件的態度問題
劉明
一
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連續近三年的疫情至今看不到結束的任何征兆,世界范圍內,各國經濟因疫情影響陷入空前低谷;美國為了擺脫疫情帶來的經濟低迷,采取貨幣寬松政策,大規模印制美元,急欲利用美元為國際貨幣的優勢,薅世界羊毛來緩解國內通貨膨脹壓力;俄烏沖突愈演愈烈,表面看是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戰爭,實際上是俄羅斯與美國及整個西方世界之間的較量;世界真正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出現極度動蕩的不安定局面。
在此國際背景下,進入七月又發生了兩件震驚世界的大事:一個是發生在歐洲美國最親密的盟友英國,其首相約翰遜宣布辭職;一個是發生在亞洲美國最親密的盟友日本,其前首相安倍晉三街頭遭槍擊,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這兩件事前后發生在俄烏沖突100多天后的時間節點,對世界的影響可謂驚天動地,影響深遠。兩件事都不是小事,公眾對前一個事件還沒有消化明白,后一個就發生了,而且一個比一個更有轟動效應,讓人目不暇接。
約翰遜下臺,是俄烏激戰加上疫情長期困擾導致英國經濟持續低迷,英國支持烏克蘭與俄羅斯交惡,對俄羅斯實行貿易制裁導致天然氣及石油、糧食等資源匱乏,價格飛漲;英國內部蘇格蘭、北愛爾蘭、甚至威爾士蠢蠢欲動,要求獨立。這諸多因素加在一起,英國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從而導致首相更迭,約翰遜下臺。
至于安倍晉三被殺,表面看起來是一起偶然的暴力事件,但安倍晉三不是平民百姓,他是戰后在位時間最長的日本前首相,雖然現在退下來了,但他仍然是日本自民黨最大的黨內派系領袖,是日本近幾十年來最著名的政治家。槍殺安倍晉三,絕不是簡單的街頭暴力事件,而是有著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極其復雜的利益集團背后的政治較量。
今天,我在此不談論約翰遜下臺的深層矛盾,也不談安倍晉三被槍殺背后的勢力角逐。只是簡單地談一談安倍晉三被殺后,中國人的態度。因為,至昨天安倍晉三被槍殺后,網絡上爭論很大,熱度持續上升,而且出現中國人為安倍晉三暴發兩派激烈交鋒的現象,所以我覺得有必要也來表一表自己的觀點和態度。至于是否被人冠以增流量之嫌疑,也就顧不上了。
二
安倍晉三生于1954年9月21日,日本山口縣人,祖父是國會議員,外祖父是20世紀中期日本首相岸信介,父親安倍晉太郎生前曾任中曾根康弘內閣外相。
安倍晉三2006年9月26日當選第90任日本首相,2007年9月12日宣布辭去首相。此后,日本首相更迭頻繁,前后換了6人。2012年底,安倍晉三再次成功出任首相,直到2020年9月16日卸任,歷時8年多,成為日本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縣,為即將舉行的參議院選舉進行拉票活動,演講過程中遭遇槍擊后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據網絡爆出兇手為一名前日本海上自衛隊成員,名叫山上徹也,四十歲。兇手供述:對安倍晉三不滿,所以槍殺他。
安倍晉三被槍殺,消息傳出,舉世震驚。中國國內一時議論紛紛,網上留言一浪高過一浪。開心喜悅者有,悲情者也不乏其人,偏偏就有那么些所謂“客觀者”,拋出所謂“死者為大”一類的陳詞濫調,來指責中國百姓對安倍之死的慶幸言論。《環球時報》原主編、網絡大V胡錫進,也出來湊熱鬧:“我對安倍遇刺表示同情。但作為媒體人,應該把同他的政治糾葛放在一邊。”老胡的表態,自然遭到網友的抵制。
中國人善良,對于死者無論其生前如何作惡,一旦人逝去,則往往既往不咎,而且出于對生命的敬畏,對死者謂之曰:“死者為大”,表示極度的敬重!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一種美德,為中國人和中華民族所驕傲!
但安倍晉三不配!這里他不是一個普通的日本公民,而是代表著日本右翼勢力的鼓吹者。就日本而言,大和民族過去幾千年歷史中,曾無數次給中華民族帶來災難和殺戮,曾經兩次打斷中華民族復興的腳步。單單14年抗日戰爭期間,就屠殺中國人民3500萬之多,南京大屠殺一次就殺我國人30多萬,國仇家恨,血債累累。對這樣一個民族狂熱分子被殺,中國人自然從感情上心理上感到非常舒坦,這無可厚非!
三
國內一些對安倍晉三被槍殺持同情者,拋出所謂“死者為大”、“無論怎樣,對街頭暴力理應譴責”、“鄰里遇事不應幸災樂禍”等等諸類悲情論調,是把一般普通百姓與鼓吹日本軍國主義狂熱分子混為一談,沒有區別兩者之間有著本質上千差萬別的不同。寄善良與邪惡,無異于與虎謀皮與狼為伍。
我為什么這樣說,請看安倍晉三執政期間的所作所為:
2006年安倍晉三成功當選第90任日本首相,他一改過去日本首相當選必首訪美國的做法,他的首訪選擇了中國,被喻為“破冰之旅”的歷史性訪華。當時,中國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二十多年,各方面日新月異,而日本則在美國打壓下,經濟發展乏善可陳,安倍晉三成功當選首相后,采取緩和中日矛盾和在中日美之間搞平衡的策略。隨后,2017年9月,他因政治傾軋和個人健康就辭職了。
2012年,安倍晉三再次當選日本首相。他極力投靠美國,雖然他繼續推行中美日平衡戰略,但在釣魚島及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上,深深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隨后,他積極鼓吹日本修憲,復活日本軍國主義;在臺灣問題上挑戰中國人底線,主張阻擾臺灣回歸的“日美同盟有事”;帶頭建議和參加各種對華“包圍圈”,印太戰略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機制就是安倍首先提出的;在新疆問題和香港問題上,和其他西方國家政客一起極力給中國添堵,主張對中國施壓;提出“核共享”政策,想突破“無核三原則”,嚴重威脅周邊國家安全。
安倍晉三任內雖然也做了一些緩和中日緊張關系的事情,但他任期內中美關系還處于整體合作和局部沖突對抗的階段時,他利用中美矛盾,與美國聯合遏制中國發展等,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情感,加上歷史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中國老百姓對安倍晉三被槍殺,自然而然,就會出現一些不同看法和議論,這很正常。
四
1936年2月26日,九名日本“皇道派”年輕軍官,帶著一千多名士兵,分頭刺殺當時日本的重臣。如當時擔任內大臣的齋藤實、擔任陸軍教育總監的渡邊錠太郎、還有大藏大臣(財政大臣)高橋是清、天皇的侍從長、前首相鈴木貫太郎(此人未被殺死)等,暴發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二二六兵變”。
“二二六兵變”,廣田弘毅上臺擔任內閣首相。日本右翼勢力更加激進,國家逐步走上法西斯道路。最終,發動了對于中國的侵略戰爭,讓無數中國人民受盡苦難。
安倍晉三作為日本右翼勢力的主要代表,極力遏制中國發展的積極推動者,他被街頭槍擊而亡,中國人民自然不會給予多少同情。當然,我們也不必幸災樂禍,正確的態度就是冷眼觀察,不卑不亢。這是因為,安倍晉三活著就是一個軍國主義復活的狂熱分子,其死后日本右翼勢力將更加激進,所以,我們要更加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狼子野心,防止他們再次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災難和殺戮。
寫于2022年7月10日 洋縣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223512.html安倍遇刺事件的態度問題(安倍遇刺事件的態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