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向? ?向
采訪&編輯?/ 朱婷
運營?/ 小餅干
每個好歌手幾乎都有一張以自己作為名字的專輯,出到第三張,裘德也拿出了《裘德》。按他自己的說法,這是一張向內探索,再追求本色輸出的作品。從《胚胎》到《骨骼謝幕》是生命的軌跡,亦是裘德音樂本身成長、鏈接、成型的縮影。
好歌手總要聽聽現場,現場最能能最大化放大人的感官觸覺,所以,當kk在臺下看著光打在裘德身上,再聽到“請用你的眼神將我倒映,帶我穿過漫天魚群,去向藍鯨的宿命”時,有種宿命般身在夢中的漂浮感。
音樂永遠能打開想象世界的大門,而音樂人則拿著想象的鑰匙。
一、如魚得水
讓kk印象很深刻,裘德第三張專輯第一首歌,《伊始》里有段奇妙的水聲,像海水的聲音。實際上,提到裘德難免會聯想到水,《最后的水族館》企劃深入人心。
但裘德對kk解釋“那不是海水聲音,那是嬰兒在母親羊水中游動的聲音。”新專輯《裘德》處處是細碎又生活化的聲音穿插其中,鍵盤聲、廚房里會出現的炒菜聲、像絲絨一樣的鋼琴音,裘德形容這些巧思一樣的穿插是靈感突然造訪的結果。
創作原本就是充滿隨機與樂趣的事,但這些隨機中又有跡可循。水可以說是是裘德作品里重要的意象,在裘德以往構造的音樂概念中,水常常作為必不可少的一種氛圍感,或者說是,雞尾酒里的基酒。
在微博分享《昨晚我夢見我學會了游泳》時,裘德寫道:“我夢見了一片寬容的水域,夢見我在這里找到了自由,找到了不再離開的方法。”作為獨立音樂人,音樂創作或許正是裘德的這一片水域。無論是《濃縮藍鯨》或者《莫比烏斯號的船醫》,這些有關水的故事最后總是有意無意,能追根溯源到“海洋”。
海也的確是裘德偏愛的場景。從小生長在山城貴州,裘德說自己很難見到海。不過當他第一次來到海邊,走在淺灘邊上,聽著浪涌來來回回,他覺得自己就這樣一直在海邊走一個下午,也很舒服。
作為一個普通的聽眾,現在的音樂市場正如汪洋大海。人流量最大的往往是水域最淺的沙灘,對大部分人來說,音樂可能僅僅起到一個BGM的作用,她們被動地接受音樂世界的入侵。在以往由電臺電視定義流行音樂時,我們的主流音樂可以是港臺流行音樂,而進入短視頻BGM時代,沒有人能預測下一首爆紅的歌曲是什么。
只是,對于像裘德這樣堅持表達的獨立音樂人來說,他身處的這篇水域,或許如同海洋深處。海洋深處未必人煙罕至,只是少了觀光客,更需要心靈的共鳴。
共鳴的主角可以是音樂人,如同高山流水覓知音。業內的認知度與認可度對裘德來說并不困難,前兩張專輯都拿到金曲獎提名,參加綜藝總是能輕易遇到新的朋友,比如竇靖童、韋禮安,總有欣賞的音樂人主動來加裘德的微信,又機緣巧合地開始下一段合作——i人裘德如是說。
共鳴的主角也有裘德的歌迷。新專輯巡演,舞臺上,裘德把話筒遞出去,原以為自己的歌歌詞難記,唱起來有難度,但他總能得到回應。
在舒適的水域里,自由觸手可得。
二、不止于“寶藏歌手”
在如今這個網民的記憶如同“金魚”的快餐時代,想要讓普羅大眾記住你的名字需要長期的曝光。作為獨立音樂人,這卻是奢侈的,好在,裘德是有自己的幸運的。
提起裘德繞不過金曲獎。
當我們經歷了人生一些重要階段之后,總是會以現有的經歷為尺子,開始把人生的重要節點圈出來。kk也這樣對裘德提問了,裘德給我們的答案是三個——離開貴州來到北京;簽約現在的公司;第一次拿到金曲獎提名。
來到北京算得上是裘德正是踏上獨立音樂人道路的節點。大三,在母親的支持下,裘德購買了買了midi鍵盤和做音樂的電腦,在嘗試下正兒八經自己做出第一首歌,就這樣一頭扎進了獨立音樂人的道路。
第一次編曲就得到了朋友們的認可,也在鼓勵之下,跳出了貴州本地“念書考大學進國企”的既定軌跡,來到了北京。
但真正到了北京這片稱得上是音樂熱土的城市時,迎接裘德的反而是一種相對平淡的生活——他在唱片公司拿著固定工資,支付房租,沒有盈余出去玩,像完成KPI一樣,每個月計劃寫10首歌。
在成名之前,每個表達者或許都需要在籍籍無名的時光里先扎根錘煉,成功的倒計時或許就像沙漏里落下的沙礫,總要堆成山峰才能迎來真正的高光時刻。不過,高光時刻的到來比想象中快得多。
2020年,憑借專輯《頒獎的時候我要缺席》,裘德成功入圍第31屆金曲獎,和周華健、張震岳、吳青峰的名字并列出現在最佳男歌手獎的入圍名單上。有了金曲獎提名,歌手裘德也真正意義上開始有了自己的姓名。
有作品,又有實力,2021年4月,歌手裘德開始出現在更多的舞臺上。譬如:《為歌而贊》《誰是寶藏歌手》《天賜的聲音》《聲生不息·寶島季》等音樂綜藝的舞臺上,被稱之為“寶藏歌手”的裘德有機會在更多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才華。
與此同時,他也并沒有停止創作。
提名有一就有二,《頒獎的時候我要缺席》之后,裘德又發行了《最后的水族館》,兩張專輯都入圍,出到第三張專輯逃不開入圍的問題。裘德說,第一次入圍是意外之喜,后來就開始有了期待,現在的狀態就像自己之前歌詞里寫到的一樣,“入圍提名就皆大歡喜”。
對獨立音樂人來說,有諸如《濃縮藍鯨》這樣的優質代表作固然是好事,但也依然需要考慮類似某一首熱門歌曲帶來的“破壁”效應等通向大眾的問題。發新歌,參加音樂節,上節目,不斷保持曝光,一點一滴的積累,誠然,歌手與專業制作人裘德的音樂之路正在一點點上揚。
三、i人的雙面性
總有一個契機讓裘德的名字被記住,巧合的是,他的第三張專輯,用的正是他的名字《裘德》。
第三張專輯名為《裘德》,帶有一種哲學式的思考——創作亦是自我探索的過程。在他看來,人最好的狀態是保持一種“饑餓感”,他想保持第一次開始做音樂,步入未知領域,充滿新鮮感的狀態,他把這種狀態稱之為“饑餓感”。
作為創作者,“饑餓感”的來源與“表達欲”息息相關,就像每個創作者一樣,裘德也會擔心自己喪失表達欲,他渴望自己保持著最初創作的激情和初心,也希望能和最初一樣,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第一次創作總是令人難忘,裘德回憶,彼時什么也不懂,全憑直覺,但成就感也是無與倫比的。第一張專輯或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但有股破釜沉舟的勇氣,但隨著自己在這個行業扎根越來越深,再創作時反而越會束手束腳——“你總是會考慮你想做的東西有哪些人做的更好,你能不能達到標準……”
而和做音樂這樣單純的事又不一樣,成為藝人其實是件令裘德苦惱的事。作為實實在在的i人,按照裘德原本的生活節奏,一切事物都是緩慢而平靜地行進在既定的軌道上——“我是個非常拖沓的人”。
既然要做藝人,就不得不把時間劃分為各種區塊作為單位的刻度尺,把通告一個又一個地往上擺放,再附加很長的待機和準備時間。
原本在裘德的世界里,這些時間可以用來放空、打游戲、看看紀錄片,為創作新的音樂做準備,但既然音樂成為了一份工作,自己走到了臺前,這些就必須適應工作的節奏,繁忙的節奏意味著,原本可以慢慢醞釀的創作必須在休息的時間里來完成。
無法改變,只能享受。不過好在,忙碌的生活也好,讓內向人站在聚光燈舞臺上跟自己的歌迷眼神互動也好,在最初的不適應之后,也能感受到沉甸甸的能量。
不過,如果話題是創作,裘德又顯得沒那么i了。
一個長期創作的人改如果保持靈感隨時迸發的狀態?對裘德來說,這個話題的答案是吸收。他會在閑暇時觀看大量的影像作品,比如紀錄片、電影,而在這些故事的影響下,總有些靈感突如其來地造訪。比如《頒獎的時候我要缺席》的靈感來源于電影《搖擺狂潮》,《最后的水族館》專輯的作曲靈感則是來源于動漫。
但靈感迸發的狀態總是曇花一現的,而一個人要長期保持創作的狀態,則需要“刻意的練習”,保持一種持續輸出的習慣。
沒有人能100%的做到隨心所欲,即使在舒適區游泳,也會有覺得束手束腳的時刻。所以,裘德認為保持“饑餓感”是必要的。在他看來,音樂之路并沒有滿意的說法,他希望自己長期保持在不滿意的狀態,停留在舒適區之外,從而保留最為珍貴的創作直覺。
音樂是純粹的,對沉溺其中的人來說,音樂這件事無比簡單: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
但作為文娛市場上流通的產品,音樂也是被選擇的對象。音樂和音樂人的生命力在這個時代有了太多隨機性,廣義的認可或許值得追求,但裘德認為——“每個人能做到的事有限,我們只能先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
至于音樂能到達何處,又觸動誰的心弦,在這個過于快節奏的時代,或許我們都應該等待更長一段時間,才能看到真正的果實。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222726.html裘德:音樂是片寬容的水域 | Talk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