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程書書
編輯?/ 朱? ?婷
運營?/ 小餅干
1小時39分33秒,已然倒地的羅三炮(狄威飾),面對卓一飛(洪金寶飾)就要砍下的大刀,下一秒竟是一腳踢落了大刀,反敗為勝?
直至時隔四十多年,通過大銀幕觀看4K修復版的《A計劃》,觀眾才看清當年影片中狄威這反敗洪金寶取勝的招式。原來這里羅三炮先是使出了烏龍絞柱的前半段,雙手著地、準備倒立,而后腰部發力,用雙腳絞住卓一飛拿刀的手。卓一飛失去力氣,大刀應聲落地。
這部成龍、元彪、洪金寶三人合作的早期經典動作喜劇片《A計劃》4K修復版來自中國電影資料館、抖音、火山引擎三方共同發起“經典香港電影修復計劃”。在正在舉辦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中,《A計劃》連同另一部4K修復版的老港片《賣身契》入選了“致敬·修復”單元。
受限于技術和模糊的畫質,當年很多老電影用心設計的細節,未能實現對觀眾的會心一擊。而今,一批電影修復師和算法工程師決心一起,從逐漸變老的膠片中,找回那些閃光的“細枝末節”。
修復電影,也是修復散落在時光里的寶貴記憶
在修復羅三炮和卓一飛的這段經典打戲時,算法工程師王敬曾不止一次按下暫停鍵。
從高一時初次通過錄像帶觀看《A計劃》時起,一個疑問困擾他十多年:面對舉著大刀、力量比自己大得多的洪金寶,已經倒地的狄威,怎么突然就能一腳把刀踢掉,在一秒內反敗為勝?
王敬中學時學過武術,中式散打、傳統洪拳都略有涉獵。在他的經驗中,狄威這招看起來像 “烏龍絞柱”,但“烏龍絞柱”本身無法繳下對方的刀。他想在這次修復過程中,親自解開這道謎題。
和王敬對少年時觀看香港電影的那種念念不忘相似,在中國電影資料館從事修復工作的胡曉彬則始終對2018年修復一部老電影時的場景記憶猶新。當他打開膠片盒的一瞬間,刺鼻的酸味撲面而來。展開膠卷之后,膠片已經變硬、發皺、卷曲,無法放進掃描儀。
這是由于以往的影片貯存媒介以膠片為主,早期的膠片多為硝酸片基,這種片基比紙張更具可燃性,盡管六十年代以后,基本已被醋酸片基、滌綸片基所替代,但無論何種片基,在室溫下都難以長久地保持,時間長了,老電影的畫面就會出現褪色、扭曲、酸變等非常多的瑕疵,加上存儲過程中,難免遇到不恰當的溫濕度并被反復搬運,經年累月,影片會遭受撕裂、霉變等損傷,以及反復放映導致的劃痕、閃爍、丟幀、畫面模糊等問題。
因此,一部電影的傳統4K修復過程,往往分為物理修復、數字修復以及藝術修復三步。
圖源:中國電影資料館展示的電影修復步
在“經典香港電影修復計劃”中,中國電影資料館的修復團隊,先對膠片本身進行物理修復,再用高精度的膠片掃描儀,將膠片轉為4K分辨率的數據圖像文件,并逐幀將畫面上時間留下的痕跡去除掉,完成數字修復。最后,再進行藝術修復。
為保證影片的“原汁原味”,遵循“修舊如舊,尊重原創”這一修復原則,火山引擎技術團隊多次到訪中國電影資料館的修復實驗室,與每個環節的修復師進行打磨。雙方決定發揮各自的優勢。
針對有些重復性的臟點,火山引擎的算法工程師會使用AI標識技術完成一些畫面上的重復性消除工作。同時,借助AIGC視覺大模型,一些傳統修復中的難題也得以解決。并且,為了更好的觀賞體驗,工程師們還設計方案、串聯模型,通過插幀等不同方案的組合,與中國電影資料館的修復師一起,優化影片的清晰度、流暢度、色彩,去除瑕疵,得到了更為真實、清晰的高質量版本。
修復《A計劃》的武打片段時,火山引擎運用智能插幀技術,提高動作的清晰度與流暢度。據王敬介紹,這就類似于,用AI預測出一個90度轉頭動作的中間值,插入一個虛幻的45度角畫面,讓轉頭動作更順滑流暢。
所以,他必須找尋、還原狄威對戰洪金寶,這一秒鐘內發生了什么。
拿到完成傳統修復的畫面后,王敬發現狄威并沒有直接踢在刀上。拿著這個片段,詢問了武術圈好幾位擅長演藝的朋友,終于明白其中奧秘:這不是完整的烏龍絞柱,而是烏龍絞柱的前半段,加上一個繳械踢的繳刀動作。
插幀修復完成,王敬也終于解開了一秒鐘里的謎底。他知道,觀眾難以注意到這一瞬間的細節,但難免會有某個少年,像十多年前的自己一樣,從修復后的4K電影中得到答案。
4月18日,4K修復版《A計劃》在北影節首映的當天,一位女觀眾在散場時表示,第一次看這部和自己差不多同齡的電影,是放學后看父親租借的錄像帶,記憶中翻錄的畫質并不清晰。“劇情和臺詞我都很熟悉了,4K修復后更有視覺沖擊力。”
還有更多觀眾發現了童年時沒注意到的場景、道具細節,比如成龍扮演“馬如龍”家中的救生圈上有“香港水警”字眼,有些街道場景是在澳門取景。
“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家看港片,心里非常溫暖。”那名女觀眾說。
修復的老影片,藏著火山引擎的大模型答案
對老膠片電影進行4K修復,用數字化的形式保存老一輩電影人的心血之作,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在和時間搶片子。
胡曉彬記得“經典港片修復計劃”里修復的第一部影片是《武狀元蘇乞兒》。這部影片拍攝于上世紀90年代,膠片保存情況比較好,因此物理修復相對簡單,只需用超聲波潔片機進行水洗,去掉浮塵與霉斑。
但對于那些已經浸入膠片藥膜層的霉斑,無法通過物理修復清洗掉,轉成數字格式后,綠色的霉斑爬在一幀幀畫面上。且脈絡走向各不相同,就只能人工來做。
在這部電影的藝術修復環節,中國電影資料館制作部主任黎濤提出,需要以胡金銓、張徹等武俠片大師的經典作品作為參考,解析港片的色彩美學。為了更嚴謹,修復師們還請到了導演陳嘉上到現場把關。
中國電影資料館的修復師孫帆對陳嘉上看片時的神情印象深刻。由于膠片時代條件有限,導演在前期布景、服化道、拍攝上下的功夫很大,陳嘉上對每個鏡頭都非常喜愛和珍視。
正是由于膠片的局限性,陳嘉上一直有個遺憾,“《武狀元蘇乞兒》拍得非常趕,當年為了賀歲檔,拍攝和后期超粗糙。”他一直覺得電影中的紅色太多,尤其結尾那場戲的紅色,非常扎眼,顯得很土。但那個年代,沖印之后基本沒有調整空間,加上時間緊急,他只能匆匆交付。
陳嘉上告訴孫帆,希望修復時能“把后半部分的紅色壓一壓”。看到成片后,他感覺滿意,更覺得不容易,“膠卷從這么破的情況下,變成現在這個版本。”
王敬和火山引擎的同事們,也會參與藝術修復,利用AI提升效率和效果。
在《武狀元蘇乞兒》中,周星馳飾演的蘇燦和張敏飾演的如霜,只對視了一秒,蘇燦便聲稱自己愛上了如霜,要為了如霜進京去考狀元。這一秒鐘,撐起了整部電影中蘇燦的動機,至關重要。
為了讓這一眸的對視,勾住蘇燦,也勾住觀眾的心魄,王敬和團隊同事們最終將畫面中張敏的人像部分與背景的環境分離,使用兩套不同的方案進行處理,增強人像的同時,保留了環境細節。他又配合AIGC視覺大模型,把原本的算法推理步驟拆成上百步,通過運用增強的數據規模、模型參數和算力,自然還原了畫面的紋理細節。經過多種方案的嘗試與對比,火山引擎的工程師們共同討論、確定下最終視覺效果。
圖:修復師與導演正在對《武狀元蘇乞兒》進行藝術修復
隨著修復工作的深入,火山引擎對視覺大模型又進行了一系列優化:通過引入自適應特征加權模塊、無監督學習與有監督學習相結合、文字語義先驗等訓練手段,對視覺大模型進一步調優,在極低畫質人像重建、褪色膠片顏色調整和文字缺失筆畫生成等幾個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同時為保持膠片的質感,特意研發了自適應質感增強方案,添加模擬膠片噪聲的顆粒。
修復前vs修復后
褪色膠片顏色調整前后對比
解決老片修復中的各項實際問題,也為火山引擎多媒體實驗室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價值。在計算機視覺頂級會議CVPR 2024中,火山引擎多媒體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舉奪得了NTIRE(圖像恢復與增強的新趨勢New Trends in Image Restoration and Enhancement)賽道的冠軍,其奪冠方案是基于提示學習(Prompt Learning)的圖像增強恢復,主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修復類似于老片中大量存在的不可預知的復雜損害(未知復雜退化)。
火山引擎視頻云技術架構總監王悅介紹:“一方面,大模型生成能力強,借助Stable Diffusion大模型的生成能力,修復效果優于之前的算法,畫面細節更自然;另一方面,大模型具有非常強的信息結構化能力,在學習了海量數據對后,可以在其中提煉出大量的知識并“存儲”在模型參數之中,其生成空間更豐富,能夠應對更多的修復場景。”
過去的電影修復工藝繁雜瑣碎,一位經驗豐富的修復師,需要1個月才能修復完成一部影片。近年來,深度學習等AI技術快速發展,大幅提升了老片修復的質量和效率。
隨著AIGC視覺大模型技術在更多影視場景中廣泛應用,香港城市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馬柯德認為這一技術趨勢或成為未來4K膠片修復的主流,“不僅老電影中音畫不同步等問題,將借由AIGC得到更有效的解決,未來甚至有望讓AI學會自動評判修復效果。”
在《A計劃》的映前活動環節,曾任成龍中國副總裁的資深電影制片人孫嶸現場與影迷分享,成龍此前認為《飛鷹計劃》里隧道的光不夠亮,“經典香港電影修復計劃”團隊根據意見調整,彌補了他當年創作的遺憾。
恐龍影業創始人,前成龍中國副總裁、耀萊影視副總裁孫嶸在映前分享
時間不敗藝術之美
編劇張小北說:“電影原本就是一門試圖對抗時間、戰勝遺忘的藝術。”
現在,許多電影已經有了數字資料,但它們的電影膠片,仍然被用心地保存在中國電影資料館中。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解釋其緣由,“數字電影的出現,也就40年左右,而膠片已經保存了上百年……一些電影雖然修復完成,但對于其膠片,我們依然會像保護文物一樣保存起來,因為我們不確定若干年后,是否還會有技術層面的創新和變革。”孫向輝期待著未來,在新的技術下,修復師們還能修復出更好的版本,“讓更多珍貴影像走出‘鐵盒子’、走進觀眾。”
在修復過程中,96年生人的王敬又反復看了幾遍曾鐘愛的港片。他第一次看周星馳的電影時,才七八歲。父母知道他喜歡看電影,就買來DVD,他曾有全套周星馳電影的正版光碟。
高一時,王敬曾通宵看完《九品芝麻官》《國產凌凌漆》和《A計劃》。第二天,他在文學社團內分享,講港片就像一種成人的格林童話,不過一個是用幼稚的故事包裹現實,一個是以無厘頭甚至歇斯底里的喜劇,包裹悲劇的沉重。而無論港片還是童話,“每個年齡段去看,你都會有不同的想法。”
孫帆尤其喜歡老電影中女性們的穿著,“很漂亮,很時髦”,她認為,那是一種向上的精神氣象,“一個時代的電影,也是在記錄那個時代真實的生活。”盡管修復要看許多遍,她也會將那些場景反復欣賞。
修復師們在完成一部老電影的修復時,往往也會對其傾注情感。他們期待影片能被更多人認可、欣賞、理解,在銀幕上大放異彩,同時也擔心自己的能力有限,連累作品們遭受非議。
去年,4K修復版《武狀元蘇乞兒》在中國電影資料館放映的那天,孫帆沒有進影院。她害怕看自己修復的電影,又會看出未盡的遺憾和問題。在她眼中,最終的成果,永遠都有變得更好的空間。
那晚,孫帆坐在影院入口之外,聽完了電影的對白。直至最后一句臺詞落下,她才站起身來。這是她的工作習慣,每一部親手修復的電影,她都以這種方式陪伴它們上映,確保沒有意外發生。
《阮玲玉》的編劇焦雄屏對這項老港片修復工作感觸很深。她覺得,重看老電影就是跟自己的童年對話,和過去對話。知來處,才知道自己未來的去處。
注:王敬為化名;圖源:微博、豆瓣,侵刪。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221997.html2024年,他們還在逐幀還原成龍29歲時的打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