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獲相關部委基礎研發支持后,國內固態電池領域有望加速迎來商業化落地。
5月29日,據中國日報從多方信源獲悉,中國或將投入約60億元用于全固態電池研發,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一汽、上汽、衛藍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業或獲得政府基礎研發支持。
報道稱,多位知情人士確認,此項行業內史無前例的項目由政府相關部委牽頭實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全固態電池相關技術開展研發。
據悉,該項目經過嚴格篩選后,后具體分為七大項目,聚焦聚合物和硫化物等不同技術路線。
“我們之前確實聽說過這一項目,但并不掌握具體信息。”有位列上述六家產業鏈公司之一的企業相關人士確認了這一消息;另一家同樣“入圍”的主機廠內部人士則表示,其所在的公司在上述項目的“答辯環節排名第一”。
受此消息影響,當日固態電池概念尾盤拉升,金龍羽直線漲停,翔豐華大漲10%,東方鋯業、德福科技、上海洗霸、三祥新材等快速跟漲。
事實上,固態/半固態電池的賽道溫度近期已由上汽集團旗下智己品牌點燃。
4月23日,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表示,第一代光年固態電池今年年內會真正實現量產上市;而在此前的3月26日,劉濤與智己L6電池供應商清陶能源聯合創始人、總經理李崢曾對智己L6所搭載的半固態電池進行了長達數小時的“帶貨”直播。
在直播中,李崢透露,為增強固態電解質的鋰離子導電性,清陶方面在電解質中加入了10%的浸潤液。
該固態電解質厚度僅10微米,同時因采用了無機涂層,可減少電芯短路的可能;并且,當正極材料受熱產生熱量時,這一固態電解質層可隔絕熱量,從而大限度地保證電池的安全性。
5月23日,李崢再次現身上汽集團“智咖匯”現場,并對固態電池的行業競爭格局進行了分析。
在李崢看來,固態電池,特別是全固態電池的量產,事關科技主導權之爭。“日本在全固態電池的研發上起步非常早。不止是全固態電池,日本在鋰電池的產業化領域,起步也非常早。
經過30多年的時間,日本的企業,無論是在核心材料,還是在整個電池產品上也一直處于領先的地位。”在李崢看來,中國鋰電池的產業研發和整個產業化工作較于日本起步相對較晚。
但是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中國廣闊的市場和非常明確的產業引導思路,使中國從“跟跑”到了“并跑”的階段。
“中國在全固態電池量產的領域,大的優勢還是產業規模和市場規模。我們有完整的產業鏈、有大的市場、多的研究人員。”李崢表示,全固態電池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真正進入量產階段,而是處于像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液態鋰離子電池積累的狀態。“所以實際上中國包括其他的國家,在這個領域都有非常大的機會。”
在李崢作出上述判斷的翌日,上汽集團在上汽新能源技術發布會上宣布,上汽全固態電池基于聚合物-無機物復合電解質技術路線,將于2026年實現量產。
該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超過400wh/kg,體積能量密度超過820wh/L,電池容量能超過 75Ah。2027年,搭載全固態電池的智己新車將實現量產,并正式交付用戶;后續,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有望進一步提升至500Wh/kg。
不僅是上汽,整車廠領域,長安汽車預計到2030年推出包括液態、半固態和固態在內的8款自研電芯;廣汽埃安計劃在2026年實現全固態電池的量產裝車。在供應鏈端,此次被傳“入圍”固態電池國家支持項目的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在CIBF2024先進電池前沿技術研討會上表示,如果用技術和制造成熟度作為評價體系(以1-9打分),寧德時代的全固態電池研發目前處于4的水平。
吳凱稱,寧德時代的目標是到2027年達到7-8的水平,意味著可以小批量生產全固態電池,且機會很大,但大批量生產仍然會面臨成本等問題。
“固態電池實現量產,產業鏈比較大的難點有幾個,一是工藝和裝備的創新,二是制造能力和品質的要求非常高。”李崢認為,傳統的液態電池生產線是肯定不可能用來制造全固態電池的,這便涉及到初始的產能投放,“畢竟任何一個新工藝、新裝備的成熟穩定都有這樣的過程,所以我們一開始設計的產能并不會很大。依據零點幾個GWh的產能,可以把量產的裝備、新裝備、新工藝的穩定的工作做好。
此外,李崢表示,全固態電池對制造的缺陷相當于“零容忍”,對于制造能力和制造品質的要求非常高。據李崢透露,目前上汽清陶固態電池量產的很多工作同步進行,以開展對設備穩定性的驗證和進一步改進提升的工作。
據國盛證券預測,2025年全球固態電池需求量為17.3GWh;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需求量有望超200GWh,2025年至2030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達65.8%。
本文鏈接:http://www.bbbearmall.com/news-129845.html投資60億元、涉六家產業鏈公司 固態電池“國家隊”呼之欲出